5.不如人時且放手(1 / 2)

在因與果,努力和收獲之間,普遍存在著不平衡的關係,如果能靈活應變、屈伸自如,找出最關鍵的20%,然後善用這20%,事物的矛盾的雙方就可以轉化,就能少做多賺。——帕累托

人貴有自知之明。勢不如人時可以暫時妥協,滿足對方要求,以調動力量,待危機過去,再解決問題。這是在不利形勢下所實行的一種“讓步政策”,也是一種絕妙的禦人策略。

如此,做到這一點,必須從當時形勢出發,權衡利弊,克製態度,不動聲色,犧牲眼前利益以就大局。非有高瞻遠矚之見,難以有如此魄力。

這種禦人手法,就是表麵上收斂鋒芒,隱藏才能行跡,掩飾自己的野心和誌向,解除對對手的威脅感,麻痹對手,等待合適的時機,實現預謀的目的。

中國古代曆史上,這種禦人手腕是一種重要的政治鬥爭方式,借助於此而達到了政治目的的權術家大有人在。在激烈複雜的政治鬥爭中,人們的真實麵貌和目的常常需要加以一定的掩飾。中國古代的權術家們很早就學會了在政治鬥爭實踐中運用“不如人時且放手”的手段,從誌向、才能、名望、感情、生理等各個角度和側麵進行掩飾和偽裝。

在中國古代的官場上,劍拔弩張、鋒芒畢露者總是容易引起政敵的猜忌和不安,使人感到畏懼和威脅,從而難免樹敵招怨,壯誌難酬。與此相反,那些庸庸碌碌、胸無大誌的人們,則可以使政敵在心理上產生一種安全感,容易被輕視和忽略,反而能夠出人意料地成功。於是,不示人以大誌,便成為一種重要的韜晦手法。在時機尚未成熟之際,權術家的野心和權欲常常隱藏在恬泊淡然或沉湎灑色的背後,他們暫時收斂鋒芒,表麵上與世無爭,極力掩飾自己的政治誌向和權力欲望。唐高祖李淵在登位之前就相信自己“骨法非常,必為人主”,後因遭到隋煬帝的猜忌,隻得“縱酒沉湎,納賄以混其跡”。李淵的“縱酒沉湎”即是一種掩飾誌向和野心的手段。野心和權欲固然需要掩飾,即使沒有野心和權欲,在某些情況下亦須故作胸無大誌的姿態,以避免遭到猜忌,從而保全自己。

曹操是三國時期的人物,曆史上都把他定位為奸雄。就是這樣一個英雄蓋世、文武雙全的人,也有退讓的時候。

就說他迎獻帝都昌後,並不是萬事大吉,他當時還不能“挾天子以令諸侯”。相反,曹操一時成為世人注目的人,也可以說成為人眾矢之的。而曹操這時的力量並不強,與袁紹等人相比,更處於弱勢。因此曹操采取後發製人的方略,將袁紹打敗。

曹操的得勢,袁紹有些後悔,他擺出盟主的架勢,以許低濕、洛陽殘破為由,要求曹操將獻帝遷到鄄城,因為城離紹所據的冀州比較近,便於控製獻帝。袁紹還考慮到,鄄城是曹操的地盤,曹操容易答應。可是曹操在重大問題上不讓步斷然拒絕了袁紹這一要求,而且還以獻帝的名義寫信責備袁紹說:“你地大兵多,而專門樹立自己的勢力,沒看見你出師王,隻看見你同別人互相攻伐。”袁紹無奈,隻得上書表白一番。

曹操見袁紹不敢公開抗拒朝廷,便又以獻帝的名義任袁紹為太尉,封鄴侯。實際上是試探。太尉雖是“三公”之一,但位在大將軍(不常設)之下。袁紹見曹操任大將軍,自己的地位反而不如他,十分不滿,大怒道:“曹操幾次失敗,都是我救了他,現在竟然挾天子命令起我來了!”拒不受任命。

在這種情況下,何去何從,是擺在曹操麵前的一個難題。英雄自有英雄之見,曹操感到這時的實力還不如袁紹,他不願意在這個時候跟袁紹鬧翻,決定暫時向他讓步,便把大將軍的頭銜讓給袁紹。自己任司空(也是“三公”之一),代理車騎將軍(車騎將軍隻次於大將軍和驃騎將軍),以緩和同袁紹的矛盾。但由於袁紹不在許都,曹操仍然總攬著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