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麥注射液對胃癌化療後免疫功能影響的觀察
為探討參麥注射液對胃癌患者化療後免疫功能的影響,我科自1992年7月~1994年1月運用參麥注射液結合化療治療胃癌,觀察了63例胃癌患者化療前後對T淋巴細胞計數、T細胞亞群動態變化、可溶性白細胞介素受體自然殺傷細胞(NK)、淋巴因子激活的殺傷細胞(LAK)及免疫球蛋白的變化。現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63例均係住院病理證實的胃癌患者,其中腺癌53例,粘液細胞癌8例,未分化癌2例;根據國際抗癌聯盟1988年推薦的胃癌分期標準,本組63例均屬臨床I~IV期患者。將全部病例隨機分成兩組:化療結合參麥注射液組(30例,簡稱參麥組),化療組(33例,簡稱對照組參麥組男性22例,女性8例,年齡29~78歲,平均5132土19.60歲,化療次數≤2個療程者18例,>2個療程者12例;對照組男性24例,女性9例,年齡32~84歲,平均56.37士21.32歲,化療次數≤2個療程者22例,>2個療程者11例,兩組基本情況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參麥組采用參麥注射液(杭州正大75%春寶藥業有限公司生產,每支原液10ml含人參、麥冬生藥各1g,浙衛藥準字(86)0571-1,批號920601)結合化療治療,參麥注射液在化療前3天或化療開始同時使用,每次40~60ml,加入10%葡萄糖250ml中靜脈滴注,每日1次,連用10天。對照組不予使用參麥注射液,隻用化療。兩組化療均采用FAP方案,即氟脲嘧啶500~750mg靜脈滴注,表阿黴素40~60mg快速靜脈推注,順氯氨鉑60~80mg靜脈滴注,均第1天給藥,28天為1個療程,若心功能不佳者,改用絲裂黴素6~10mg第1天快速靜脈推注,即成FMP方案,28天為1個療程。兩組均以入本科後第1次化療記錄數據進行統計。
2結果
2.1對T淋巴細胞計數的影響
觀察非特異性七酯酶染色T淋巴細胞(ANAE)計數的影響:參麥組ANAE計數化療後由47.63%±7.20%升至55.51%±7.13%;對照組化療後由48.46%±10%降至44.23%±7.45%,化療前兩組無顯著差異(P>0.05),化療後兩組差異顯著(P>0.05)。
2.2對T細胞亞群動態變化的影響
化療前OKT值對照組高於參麥組(P<0.05),化療後第1周兩組均下降,但參麥組第2、第3周出現穩定和上升趨勢,第4周明顯高於化療前水平(P<0.05);對照組化療後繼第1周下降,第2周、第3周繼續下降,第4周雖有回升,但仍明顯低於化療前水平(P<0.05);化療後第4周參麥組高於對照組(P<0.05)。
化療前兩組比值無顯著性差異(P>0.05),化療後第1、第2周兩組下降均不明顯,第3周參麥組出現明顯上升,高於化療前水平(P>0.05),第4周呈繼續上升趨勢;對照組第3周出現明顯下降,低於化療前水平(P>0.05),第4周雖有回升但仍低於化療前水平(P>0.05)化療後第4周參麥組明顯高於對照組(P>0.05)。
3討論
研究發現,放、化療後T細胞減少,Th/Ts值低下,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治療對丁細胞亞群的作用可能會持續相當長時間,甚至數年;不少學者認為Ts細胞上升與腫瘤發展有關,腫瘤患者總的免疫功能表現為低下的免疫無能狀態,因此吳裕圻等提出從免疫調節T細胞觀點看,胃癌患者治療理論上應圍繞降低Ts細胞、增高T細胞、恢複Ts細胞正常平衡為中心,設法調整胃癌患者免疫功能於正常狀態。
血清中與細胞膜表麵白細胞介素受體競爭結合細胞周圍,起免疫反應調節拮抗作用,T細胞活性和增殖反應增加,本研究結果顯示,參麥注射液治療後sIL-2R水平下降與NK、LAK水平提高是相符的。結果還顯示,參麥注射液對體液免疫球蛋白水平無明顯影響。上述結果表明,參麥注射液對晚期胃癌患者免疫功能的調節保護作用主要發生在細胞免疫方麵,這些作用可能增強了機體抵抗腫瘤的能力,因而有助於化療的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