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毒抗癌素膠囊治療消化道惡性腫瘤的研究
1987年開始,福建醫學院蛇毒研究室與連江縣醫院腫瘤外科聯合開展了應用蛇毒治療消化道惡性腫瘤的研究,現報告如下。
1蛇毒的體外抗癌研究
蛇毒研究室對國產的9種毒蛇蛇毒應用體外培養方法,觀察對4株人體腫瘤細胞的殺傷或生長抑製作用。
從上表得知,9種蛇毒中眼鏡蛇毒作用最強,因此進行了分離提取,並已得到了純的細胞膜毒素,進行了體外的抗癌研究,證明了對人的鼻咽癌株及胃癌株均有明顯的殺傷作用,
研究室對抗癌素膠素進行口服吸收毒性測定,采用小鼠50隻,分為6組,給予不同劑量灌胃,觀察給藥後48小時內小鼠死亡情況,並由此計算其半數致死量。結果,個別小鼠給予很大劑量可引起死亡,但胃、腸粘膜未見損傷。給藥小鼠活潑,食欲良好,因此得知,抗癌素膠囊可通過胃腸吸收,經門靜脈入肝後進入全身血循環而發生作用。
綜合體外研究得知,蛇毒對人癌細胞的生長繁殖不僅有抑製作用,而且有殺傷作用。該細胞膜毒素在眼鏡蛇毒、金環蛇毒、眼鏡王蛇毒中均含有。
2抗癌素膠囊的臨床研究
本組選擇胃癌術後經病理證實的86例,以隨機分組的方式,抗癌素膠囊組44例,化療組42例,臨床觀察隨訪6年,結果如下:
2.1性別年齡分布
2.2臨床病理分期
按1978年全國胃癌分期法的標準分期,抗癌素組II期28例,IV期16例,化療組I期20例,IV期22例。
2.4治療結果
兩者近期療效有顯著的差異,抗癌素組優於化療組。兩者遠期療效雖相似,但臨床觀察化療組的胃腸道反應及白細胞下降十分顯著,而抗癌素組則無此現象,且可堅持在家中接受治療。
3討論
在消化道惡性腫瘤的治療中,我國傳統醫學的治療有其特點,療效明顯,簡單易行,副作用少,可配合其他療法同時進行。本文研究蛇毒抗癌素膠囊的臨床應用,一方麵可以抑製或殺滅癌細胞,另一方麵可以增加細胞免疫功能,促進殺傷性丁細胞的功能,改善病者的全身情況,使病者得以堅持長期的治療。
蛇毒的成分複雜,含多種酶類及生理藥理活性蛋白,如神經毒素、細麅毒素、出血毒素、血小板抑製成分、抗凝血及促凝血成分等。本文研究中分離出細胞毒素的成分製成抗癌素膠囊,用於消化道惡性腫瘤的治療。由於我縣是全國惡性腫瘤的高發區,在全國2392個縣中我縣胃癌死亡率居第4位,肝癌死亡率居第7位,故在眾多的中晚期病者中應用蛇毒抗癌素膠囊配合其他方法的治療具有寬廣的前途。
從上海市新樂、周家橋等地段醫院數以萬例的報告,用阻製的蛇毒製劑蛇毒膠囊,治療胃癌、肝癌、腸癌、胰腺癌、食道癌等祌瘤有效率可達5%~6.8%之間。本文觀察的86例胃癌中,抗癌素膠囊組44例,化療組42例,1年內近期療效前者明顯優於後者,遠期療效兩者相似,但化療組的胃腸道反應和骨髓抑製可達90.4%(42例),抗癌素組則無此反應。另外,蛇毒抗癌素膠囊具有服用方便、經濟和無毒副作用等優點。對病者具有增進食欲、緩解疼痛、縮小瘤體、延長生存期等作用。本文研究中發現,眼鏡蛇毒對腫瘤細胞的殺傷作用最強,在濃度下,對鼻咽癌、宮頸癌、胃癌3種人癌細胞即有完全殺傷作用。用至5ml對肝癌細胞亦能完全殺傷,其次是蝮蛇毒、竹葉75%蛇毒、金環蛇毒及尖吻服毒。該藥在劑型上若能改為注射劑,則可對腹水、胸水、瘤體等直接注射,療效更為理想。
腫瘤患者內脾虛初探
腫瘤是三大致死病因之一。我國學者正從中醫、西醫及中西醫結合3個角度對腫瘤的診治進行著大量研究與實踐。鑒於病種繁多,證型複雜,各家所施理法方藥不盡相同。“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扶正治療、對症治療和抗癌治療有機結合,扶正之中不留邪,祛邪之中少傷正,穩定病程,提高生存質量,大都有一定療效。我們認為:為了進一步提髙療效,扶正祛邪均應對脾土的內運化功能倍加關注,保護“脾氣散精”的功能。現將我們臨床實驗觀察報告於後。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腫瘤患者122例,均為我校附屬二院普外科、腫瘤科、血液科和中醫科確診住院病人,其中進行化療加中醫辨證論治者52例,放療加辨證論治者55例,手術切除腫瘤加中藥治療患者15例。男90例女32例,年齡8~7628士17.45)歲。
1.2檢測時機
在各科針對病人選擇不同的最佳治療方案基礎上,在治療開始時、在放化療治療過程中、在手術切除後和在病人病情明顯好轉時等3種情況下,檢測前一日素食,當日晨空腹抽血化驗。
1.3檢測方法
由我校二院中醫科血脂生化實驗室負責檢查。用酶聯法檢測,采用我科改良的雙梯度聚丙烯醜胺凝膠電泳法檢測。
2討論
2.1SLPG異常是腫癩患者內脾虛的一個有效指征
血中脂質是水穀精微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參與每一個細胞的能量代謝、結構更新和有關功能的發揮,正常機體的血清脂蛋白處在動態平衡之中,表現為正常的SLPG。
我們以往的資料表明:在心腦血管病中IX:在臨界水平以下的患者占82.7%~81.5%,但他們的SLPG異常竟占3/4左右。
腫瘤的發生,尤在中晚期,它一方麵消耗大量“水穀精微”,另一方麵排出有害的產物如腫瘤壞死因子等,這勢必影響血清中脂蛋白的動態平衡,損害脾的內運化功能,導致內脾虛而出現異常的實驗結果表明:SLPG異常是腫瘤患者內脾虛的一個實驗室指征。SLPG單項異常表現出血清脂蛋白動態平衡異常的多樣性;SLPG異常項數的分布表現出不同條件下,各組患者SLPG異常的趨向;異常係數則是一項簡明的綜合性指標,可用於判斷某一個體或某一集合患者SLPG異常程度的差異。
2.2脾內運化異常可能是腫瘤患者的一個共同發病環節
惡性腫瘤致死的主導環節,一為占位性病變危及生命活動,一為消耗性損害致全身衰竭。中晚期患者常表現為麵色少華、消瘦、黧黑、抗病力低下等,謂之五髒皆虛,或曰“失榮”。我們認為後天之本,主水穀精微之運化,腫瘤患者的消耗性損害表現亦以脾土受損為基礎,構成各種腫瘤的一個共性發病環節,表現為血清蛋白代謝異常。因此,在治療過程中應重視調理脾胃。
2.2調整SLPG動態平衡可能是中西醫結合對腫瘤的一種基礎治療
鑒於腫瘤的發病機理尚未清晰與臨症之紛雜,因而治則方藥各異。或扶正培本,或活血化瘀,或以毒攻毒,或清熱解毒,以期改善患者的免疫機製(促進體液免疫、細胞免疫和調節免疫因子等)達到治療目的;或內服外用止痛方藥減輕疼痛;或配以放療化療方案以提高療效;或以中藥防治放、化療的毒副反應;或據辯證論治原則調以藥膳,增加體能,均取得一定效果。
本文資料表明腫瘤病人治療初期,各項措施尚未奏效時SLPG變異大;在治療過程中各項變化向正常方向發展。因此,我們認為:應監控病人脾的內運化功能,並在治療方案中主動辨證調整用藥,健脾和胃維護“脾氣散精”功能,盡可能把脾的內運化功能維持在正常狀態,以此作為一種基礎治療,將會有利於機體發揮自身的抗病能力,有助於各種療法效果之提高。
總之,中醫和中西醫結合糾正患者內脾虛證作為對腫瘤患者的一種基礎治療,是一個值得進一步探討的課題。
磁性液體負載中藥定位殺傷癌細胞研究及展望
在惡性腫瘤的化學治療中,為降低毒副作用,提高療效,國內外學者致力於尋找一種載體的方法。本世紀初,首先提出抗體可作為藥物載體將藥物導向腫瘤組織細胞。此後,生物降解率載體研究發展較快,如抗體、脂質體、乳酸多聚體、未酯化脂肪酸小體、白蛋白小體。磁性液體負載抗癌藥物在外磁場控製下定位於腫瘤靶區的研究則僅有10餘年的曆史。
用磁微球載體通過外磁場的作用對腫瘤實施引導定位治療,可使較小劑量的藥物在靶區產生持續較高的藥物濃度,提髙抗癌藥物的選擇性,加速並加強療效,減輕毒副作用,是腫瘤治療的較好方法。本研究選擇臨床上對乳腺癌有較好治療作用、但毒性較大的中藥山慈菇有效成分秋水仙堿,用人血清白蛋白包埋製成磁微球,通過外磁場導引定位,對體內、體外裸鼠乳癌細胞株的抑製作用進行實驗觀察,以探索其用於定位治療乳腺癌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