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講了這麼多,無非是要大家明確兩個觀念,那就是改革和開放。中華民族之所以這樣壯大,靠的就是改革和開放。當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內部要積極進行改革,努力克服困難,改革成功了,我們的民族就會中興。同時我們還要對外開放,這點更為重要,因為中國人有自信心,我們自信自己的民族很強大,外來的武力或外來的文化我們都不害怕。另有一個重要觀念,今天沒有時間詳談。我認為過去的曆史家都說蠻夷戎狄、五胡亂華,蒙古人、滿洲人侵略中華,大好山河淪亡於異族等等,這個觀念要改一改。我想寫幾篇曆史文章,說少數民族也是中國民族的一分子,北魏、元朝、清朝隻是少數派執政,談不上中華亡於異族,隻是“輪流做莊”。滿洲人建立清朝執政,肯定比明朝好得多。
這些觀念我在小說中發揮得很多,希望將來寫成學術性文字。
上麵我講到的那位英國曆史學家湯因比在他初期寫《曆史研究》這部大著作的時候,並沒有非常重視中國。到他快去世的時候,他得出一個結論:世界的希望寄托於中國文明和西方文明的結合。他認為西方文明的優點在於不斷地發明、創造、追求、向外擴張,是“動”的文化。中國文明的優點在於和平,就好像長城,處於守勢,平穩、調和,是“靜”的文化。現在許多西方學者都認為,地球就這樣大了,無止境地追求、擴充,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取的。今後隻能接受中國的哲學,要平衡、要和諧,民族與民族之間要相互協作,避免戰爭。由於科學的發展,核武器的出現,今後的世界大戰將不可思議。一些瘋狂的人也許執意要打核戰爭,殊不知道這種戰爭的結局將是人類的同歸於盡。這種可能性不能說沒有,我所接觸到的西方學者目前對打核戰爭都不太擔心,他們最擔心的是三個問題:第一是自然資源不斷地被浪費;第二是環境汙染;第三是人口爆炸。這三個問題將關係到人類的前途。所以,現在許多西方人把希望寄托於中國,他們希望了解中國,了解中國的哲學。他們認為中國的平衡、和諧、團結的哲學思想、心理狀態可能是解決整個人類問題的關鍵。
最近牛津有一個十分盛大的宴會,倫敦《泰晤士報》前總編輯李斯·莫格勳爵也參加了,他曾談到,十九世紀世界的經濟中心在倫敦,二十世紀初轉到了紐約,到了戰後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則轉到了東京,而二十一世紀肯定要轉到中國。至於這個中心是中國的北京還是上海,依我看,在北京或是在上海都不是問題,隻要是在中國就很好。
心香一瓣
與古埃及文明、古巴比倫文明、古印度文明這三大古代文明相比,中華文明的起源不是最早,但卻是唯一從未中斷過的文明。在數千年的發展曆程中,雖然曆經磨難、飽受風霜,它卻始終一以貫之,未曾中斷。
這與地理環境等自然因素有關,但最重要的還是要歸結於中華民族的凝聚力。這種凝聚力,雖然根植於中華文化的沃土,但卻離不開外界陽光的普照和雨露的滋潤。
中華民族發展到今天所取得的成就,是內外因共同推動的結果。曆史已經昭示了這樣的真理:夜郎自大、閉關鎖國隻會導致落後,自由開放、兼容並包才能發展壯大。中華民族過去的輝煌,離不開世界、未來的發展,更離不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