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選股原則
(1)縮量震蕩――小盤股。
大盤穩健但能量不足時是小盤股的活躍期,因大盤能量不能滿足規模性熱點的施展,所以個股行情“星星點火”,其中又以小盤股行情更為靚麗,小盤股行情往往漲勢較迅捷,持續周期較短,適於短線操作。
(2)突發利好――次新股。
無論大盤處於什麼狀態,若遇突發性重大利好,往往是價低次新股的活躍期。因為老股中往往有老資金進駐或者受困,新資金不願為老資金抬轎,更不願為老資金解套。所以,重大利好公布後,上市不久的次新股群往往成為新資金的攻擊對象。
(3)調整時期――莊股。
大盤調整時是莊股的活躍周期。由於市場熱點早已湮滅,莊股因主力受困自救,或是潛在題材趁疲弱市道超前建倉……疲弱市道中的莊股猶如夜幕中的一盞盞“豆油燈”,雖不能照亮整個市場,也能使投資大眾不至於絕望。同時,多少還能誘惑“投資小眾”一起來“往豆油燈裏添加燃油”,或者是引來“飛蛾撲火”。
(4)波段急跌――指標股。
大盤波段性急跌後是大盤指標股的活躍期。急跌後能令大盤迅速複位的,必然是能牽動全局的指標股。因為“四兩撥千斤”的功效大,也因為低價股護盤的成本低。
(5)調整尾聲――超跌低價股。
大波段調整進入尾聲後是超跌低價股的活躍期。因為前期跌幅最大的超跌低價股風險釋放最幹淨,技術性反彈要求最強烈。由於大勢進入調整的尾聲,尚未反轉,新的熱點難以形成,便給了超跌低價股的表現機會。
(6)牛市確立――高價股。
牛市行情確立是高價股的活躍期。高價股是市場的“貴族階層”,位居市場最頂層,在大盤進入牛市階段後,需要它們打開上檔空間,為市場創造牛市空間,給中低價股起到“傳、幫、帶”的作用。
(7)休整時期――題材股。
大盤休整性整理是題材股的活躍期。因為休整期市場熱點分散,個股行情開始漲跌無序,增量資金望而卻步,隻能運用題材或概念來聚攏市場的視線,聚集有限的資金,吸引市場開始分散的動量。
(8)報表時期――“雙高”股。
年(中)報公布期及前夕是高公積金、高淨資產值股票的活躍周期。因為這樣的上市公司有股本擴張的需求和條件,有通過高分紅來降低每股淨資產值的需要。在股市開始崇尚資本利得和低風險穩定收益後,高分紅也已經成為市場保值性大資金的寵愛。
2.投資者選股心理
所謂選股心理是投資者在對目標選擇時,所產生的股票價值進行心理預期的活動。選股心理最主要的是如何選到好股票,選擇具有持有價值的股票,並逢低吸納。在股市不成熟的發展時期,投資者的選股心理主要是體現在股票漲跌上。比如說,在炒垃圾股的時候,許多投資者的選股心理傾向於低價垃圾股。隨著股市的成熟,投資者的選股心理又都集中在股票本身的內在價值方麵,如選擇績優股和高成長股等等。
投資者都希望買到好的潛力股,以便能在交易中獲利,避免買入不良的股票。培養良好的選股心理,要求投資者注意如下幾個方麵:一是順勢而為,隻有順應牛市態勢來選股,才能獲大利;相反,則可能要輸錢。二是組合投資,通過選擇不同類型的目標股進行組合投資來把握市場機會,來校正不良的選股心態。
(1)選股要獨立判斷。
各種有股評的報刊或財經節目很多,所謂股評家更是多如牛毛,在同一時間內,總是有人看好,有人看壞,要不怎麼會有成交的呢?賣出者肯定看壞,買入者必定看好。有些人散布消息反倒是要故意欺騙散戶,配合其炒作行為。因此,股民不能完全聽別人的,而且也無法聽別人的,自己要有獨立分析和判斷能力。比方說,莊家吸貨和洗盤時往往借助傳媒唱空,你就要看看盤麵動態是跌時量大還是漲時量大,是散戶賣大戶買,還是大戶賣散戶買,莊家出貨時往往借助傳媒唱多,實際情況究竟如何,要對照盤麵情況進行分析,千萬別偏聽偏信,以致上當受騙。
(2)選股不盲從專家。
各行各業都有專家,股市也一樣,“股市無專家”的說法是不對的。專家也可能犯錯誤,但不能因此就否定股市專家的存在,認為所謂專家和普通投資沒有任何區別是不正確的。但專家的稱號也不是隨便自封的,應是長期實踐中被別人認可的。判斷成功率高,犯錯少,改錯快,理論修養高是其重要標誌。
專家的股評要聽,但對專家的意見不可盲從,要有自己的主見。不可盲從就是因為專家股評僅代表專家的個人觀點,而專家並沒有把握一定正確,讓專家按他自己的判斷實際操作起來,效果不一定就好。投資者應該牢記一點:股評是人家的,錢是自己的。這一點倒和“業餘股市沙龍”中的討論一樣,人人可以發表看法,百家爭鳴,聽不聽在你。自己如果沒有一定主見,總覺得誰說的都有點道理,你準備如何操作才好?因為股市中永遠存在兩種對立觀點:一種看空;一種看多。如果一會兒跟這種觀點跑,一會兒又轉向相反陣營,自己都掌握不住,說不清屬於“哪部分”的,結果必敗無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