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苦思索了半晌的城秋毫無結果,隻是怔怔的望著那段偈語發呆。
“喂,想不明白就先別想了,快來先吃點東西吧,看你身體那麼虛弱。”寶儀不知道何時去摘了些水果遞給他。
“也罷,想不明白就不去想它了,嘿嘿有佳人相伴,還想他做什麼,來寶貝親一個。”城秋又恢複了他那浪子行徑。
“你這個人老是這樣油嘴滑舌,看你身體那麼虛弱精神卻那麼好,我看你這個人死了嘴也不會死,哪天非得給你縫起來。”寶儀嬌稹道。
“咦,寶貝你此言差矣,夫子都說食色性也,美色當前又豈有毫不動心的道理,嗬嗬雖然現在身體不好不能落實到實際行動,但討討嘴上便宜總是可以的吧。”城秋無賴道。
“你這個人,不理你了。”寶儀徉怒的轉過頭不看他。
時間就在這一對小兒女的嬉鬧中過去了,前後大約也有十來天了吧。城秋身上的傷也好了個七七八八了,除了臉色稍微顯得有些蒼白外,其他都跟沒事的人一樣。其實城秋能好這麼快,也多虧了時闊這八年來給他熏蒸和食用那些大量的靈丹妙藥,要不他不死也得殘廢,哪還能在這裏蹦達。
一日無事,城秋在次翻開了《修真錄》隻見裏麵都是說的如何修真。但讓城秋感到疑惑的是這本道家的《修真錄》裏麵好像有不少東西是佛教的。“不管他,看完在說”城秋道。
細看下去書中道:“三千大世界。一座須彌山,一個四大部洲,一個日,一個月這叫一個世界,一千個這樣的世界就叫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叫做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叫一個大千世界。因有小千、中千和大千所以叫:三千大世界。”
這讓城秋感了興趣,這個世上真有那麼多世界嗎?有的話又是什麼樣子呢?會和我們現實的世界是一樣的嗎?會不會在另外一個世界還有一個我呢?
看到這讓城秋對修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接著往下看書中又講到:“所謂三科法門,就是指陰、界、入這三科。陰為五陰:色、受、想、行、識;入是十二入:外六塵、內六塵,外六塵是既指色、身、香、味、觸、法,內六塵即指眼、耳、口、鼻、舌、身、意;界就是十八界:六塵、六門、六識,人的自我本性能夠包容萬種道法。叫含藏識。如心中有所思慮就為轉識(從而產生了眼識
)。意識能產生六識,出六門、見六識。上麵說的十八界都是重自己本性中產生的。本性有邪念就會起十八種偏念從而轉入魔道。本性如正直就會產生十八種正見。
如運用惡念就成了魔,如運用正見就成了仙佛。運用的方法從何處來?是從人的本性中產生出來的。
相對的事物:外竟與無情五對——天與地對,日與月對、明與暗對、陰與陽對、水與火對,這就是五對。
在法象和語言方麵有十二對——語言和現象對、有與無對、有色與無色對,有相與無相對,漏與無漏對。色與空對,靜與動對,清與濁對,凡與聖對,道與俗對,老與少對,大與小對,此為十二對。
從自我本性上生出來的現象有十九對——長與短對,邪與正對,癡與慧對,亂與定對,慈與毒對,戒與非對,直與曲對,實與虛對,險與平對,煩惱與菩提對,常與無常對,悲與害對,喜與畛對,舍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