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百零三章 無良太孫(1 / 3)

原本以為皇祖父可以一紙令下便輕鬆削藩,今日聽了蕭凡這番話後,朱允炆這才意識到,原來削藩的背後有如此複雜兩難的麻煩,軍國大事,牽一發而動全身,更別提削藩這樣的大動作了,難怪獨斷專裁如朱元璋者,亦不敢輕舉妄動。

朱允炆就更別提了,他隻是個年輕人,沒有處世的經驗,沒有豐富的閱曆,更無帝王的胸襟和城府,他的優點隻是會讀書而已……

“我該怎麼辦?”朱允炆抬眼瞧著蕭凡,像個被遺失的孩子般無助。

蕭凡搖頭道:“時勢未到,怎麼做都不行,既要消去藩王勢大震主的威脅,又不能動作太急,而導致軍政大權落入外臣之手,可若削藩的話,各地的權力總歸還是要交給別人的,這是個進退兩難的境地,大明地域遼闊,府州眾多,皇帝一個人的精力有限,是無法一一顧及的。”

除非有一個專門監管各地軍政大臣的朝廷機構。

蕭凡這一刻想到了明朝永樂以後的內閣大學士製度,其實從本質上來說,這個製度確實是個好製度,有效的避免了因皇帝專權昏庸而給國家造成的損失,仁宣之後,內閣大學士權力瘋長,君權得到了有效的控製,所以終明一代近三百年,其間出過不少昏庸糊塗的皇帝,有一位萬曆皇帝,居然四十年沒上過朝,完全不理國事,其原因卻是因為皇帝想立自己喜歡的人為太子,而內閣大學士們不同意,這樣的君主天天待在後宮當宅男,大明朝居然沒有亡國,而且萬曆那幾十年居然是明朝最為繁華發達的一段時間,實在是個莫大的諷刺,這些說明什麼?

說明明朝的內閣大學士製度確實是好製度,隱隱有些西方君主立憲製的雛形了,在內閣的製衡下,皇帝的作用明顯被削弱,哪怕你五十年六十年不上朝,這個國家該怎麼發展還怎麼發展。而且皇帝授內閣票擬權,卻保留了批紅權,便能充分保證皇帝的權力不致被完全虛化架空,在這個製度下,權勢熏天如萬曆朝的內閣首輔張居正者,亦不敢生出半分自己當皇帝的心思。

製度是好製度,可惜到了明末被一幫歪嘴和尚給念歪了,這不是製度的錯。

自從宰相胡惟庸謀反之後,朱元璋便將朝廷軍政大權一手抓緊,國中各州府縣大小事物,無論巨細,悉由他一人而決,但是國家這麼大,每天會發生多少事?傳說朱元璋曾一天之內批了四千多份奏本,真正把自己當成了人民的老黃牛,君權固然集中了,可人也累死了。

於是在洪武十五年,朱元璋不得不仿宋製,設立華蓋殿,武英殿,文華殿,文淵閣,東閣五殿大學士,不過這個時候的大學士基本沒什麼權力,官階也才正五品,他們的職責是輔導太子,將各地奏本彙總,呈報。簡單的說,洪武朝大學士的作用就是皇帝的秘書,根本沒有決策權,更別提有膽子駁回皇帝的聖旨了。

蕭凡現在思考的是,要不要讓內閣製度提早出現?這種製度的好處就是,從此多了一群人幫著皇帝管天下,那樣的話,削藩之後各藩地任用官吏,執掌軍隊等等敏感事宜,大學士便能提供有效的方法進行監管。

不過現在蕭凡還不敢跟朱允炆提起內閣製,朱元璋費了好幾年的勁兒才把宰相胡惟庸收拾,並且將循行曆朝曆代上千年的宰相製度給廢除了,這要是讓朱元璋知道蕭凡攛掇他的孫子建立一個比宰相更過分,更限製君權的內閣製,估計蕭凡的下場不容樂觀……很有可能被朱元璋一塊一塊剁碎了吊在城門樓子上風幹,然後過年的時候當成臘肉給每位大臣家發兩塊……

朱允炆愁眉苦臉的瞧著蕭凡,歎氣道:“蕭侍讀,我該怎麼辦?難道就這樣任由藩王坐大,將來我即位時他們起兵反我麼?”

蕭凡笑道:“你不用急,辦法總是有的,但這個辦法不適宜現在實行……”

——關鍵是你爺爺還沒死,削藩之後若無內閣製撐腰,遲早又會被別的臣子坐大,但內閣製這東西,估計你爺爺是絕對不肯答應的,誰提他跟誰急。

蕭凡緩緩道:“雖然目前沒有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做一做前期工作還是可以的……”

朱允炆眼睛一亮,急道:“什麼前期工作?”

蕭凡盯著朱允炆,慢吞吞道:“不論何時削藩,現在首要做的是,不能打草驚蛇。所以,趁著諸王皆在京師,你接下來這幾天必須去拜訪你的諸位皇叔,態度要恭敬,言辭要誠懇,要很含蓄很友好的告訴他們,將來你若即位,一切循洪武朝舊製,絲毫不變,藩王各守其藩,代天子守牧各地,總而言之,洪武朝是什麼樣子,你即位後仍舊是什麼樣子。”

朱允炆點點頭,接著又不甘願道:“一定要這麼做嗎?那些皇叔有的暗懷禍心,我還得過去跟他們陪笑臉……”

蕭凡拍了拍他的肩,語重心長道:“舍不得媳婦兒,逮不著流氓啊……”

“蕭侍讀的比喻……”

“有深度嗎?”

“……別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