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成功路上的陷阱(1 / 3)

第十章 成功路上的陷阱

抱怨懷才不遇的人永遠落在他人之後!為了掩飾失敗帶來的恥辱和不安,他們努力為自己尋找各種各樣的借口:為什麼要讓我上山下鄉,這個社會太不公平:我沒有文憑,我長得不漂亮,我沒有人脈,我討厭吹牛拍馬,我太善良,如果給我機遇,我也會發財……結果是:他們依然貧窮,依然懷才不遇!

“懷才不遇”是人們送給失敗者最大的安慰,也是超級的欺騙,是人們最應該避免的成功陷阱之一。“懷才不遇”的人不會不停地發牢騷,抱怨社會沒有為他們提供相應的舞台,沒有給他們提供施展才華的機會。其實,機遇從來都青睞有準備的人,一個渴望成功的人而不是躺在床上等著它來踢你的屁股,告訴你機遇來了,而是要我們主動去尋找、去創造,這樣才有可能成功。對於那些“懷才不遇”的人,我想說的是:世界不因你而存在,也不會為你而改變。凡是自稱為“懷才不遇”的人,無一例外的都是沒有勇氣站起來的失敗者!

怨天尤人、牢騷滿腹不僅有損自己的形象,還於事無補、徒增煩惱,沒有人願意與這樣的人合作,會白白喪失很多成功的機會。要停止抱怨,就不要像綿羊那樣,每咩咩地叫一次,否則它就不會失去一口口嫩草了。

想一夜暴富的人,都寄希望於“意外”而非自身的“努力”,所以他們與成功背道而馳。有些人確實僥幸通過這些碰運氣的行為一夜暴富,但他們不是什麼成功人士,隻是暫時的漁利者而已,沒什麼成功方麵的實質意義。

近些年,溫州商人的崛起引起了大家的關注。經過人們的觀察和研究,發現他們有共同的優點,吃苦耐勞,意誌堅定。溫州商人的通俗說法是:既能當老板,又能睡地板。即使是生意已經鋪得很大,溫州商人仍會像初創時期一樣拚命工作。那些看起來沒什麼錢賺的小生意,溫州商人也不會嫌棄,幾分錢的螺絲螺帽,哪怕是幾毛錢的利潤,他們都會把這件事當做事業來做。

有趣的是,溫州商人幾乎都不炒股。在幾次股市熱潮中,溫州商人都集體“缺席”。一向頭腦靈活的溫州商人竟然放過了暴富的機會,一時成為上海報紙的“新聞熱點”。溫州人敢闖,但不亂闖。溫州商人在積累財富的過程中,非常有耐心,不妄想一夜暴富。隻要有掙錢的機會,就會穩穩當當地做,踏踏實實地掙錢。

一些人總是耍小聰明,而一些人總是在吃虧。不要耍小聰明,老板的眼睛都是雪亮的,愛耍小聰明、愛占便宜的人總想占便宜:占他人的便宜,占合作夥伴的便宜,占規則的便宜……到頭來把自己的活動空間搞得越來越狹小,“聰明反被聰明誤”,為了小小的眼前利益而丟失了長遠的利益。所以,愛耍小聰明、愛占小便宜也是成功的陷阱。如果一個人對於任何事情都要斤斤計較,那麼再小的事都不可能成功。

人生成功路上的第二大陷阱就是我們很容易陷入隨波逐流的浪潮裏。別人抹眼影,他也一樣學著,別人剪了個新式發型,不過兩天,大街小巷就有很多這樣發型了。在“法不責眾”法製觀念下,跟風、隨大流成為人們的“保險守則”。然而,市場經濟是以自由、平等為基礎的經濟,而自由、平等必須以獨立為前提,而獨立則必然要突顯個性。因為這是個性張揚、自由獨立的時代,每個人的成功都要以自我主見為前提,沒有哪個隨大流的人會取得成功。

成功者往往能夠保持本色

獨立是一種獲得更多東西的手段,俗話說,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它是任何一個渴望成功的人必須具備的品質,也是成功必須堅持的一個不可忽略的原則。包括獨立的經濟能力、獨立的人格、獨立的思維等等。

現實生活中,不管你是有意還是無意,我們每個人都在盡力地給自己披上一塊漂亮的麵紗,盡管那些所謂低調的人也會多多少少都在掩飾自己,尤其當我們在公眾場合或者從事自己認為比較重要的事情時,表演的痕跡就愈加明顯。是什麼原因促使我們這麼做的呢?我認為,我們還沒有建立起自信,還沒有取得足夠大的成功以支撐我們保持自己的本色。從這個角度說,唯成功者能夠保持本色。

形成並保持自己的個性

莎士比亞曾說過:“每個人都應該是獨一無二的。”這句話就是對個性的支持和讚美。這句富有哲學意義的話卻依然值得我們去玩味。人的一生就是一部曆程書,他的成長過程是一個慢慢認識自我、確定自我的過程。每個人都有自己特定的性格,也許並不是每個人都能認識到這一點,或者未必就能確定適合自己的那種特性。實際上人生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一個自我創造的過程,每個人都是在創造自我的過程中逐步地顯露個性、塑造個性和形成個性。然而,形成並保持自己個性並不是一個容易的過程,我們每個人在成長階段都不能避免模仿他人,特別是文藝工作者。模仿是為了我們更大限度的獨立,這也是培養我們能力的一種方式。

剛踏入到社會的年輕人,對於別人好的習慣也可以模仿,這是必要的。但是,模仿隻是邁向成功的一種手段,而不是最終目的。上帝以自己的智慧塑造了這個世界,造物生你,是讓你成為真正的自己。任何形式的雷同,都會使其中的一方失去其存在的實際意義,所以,你可以模仿別人,但千萬不要讓自己成為別人。你就是你自己,你一定要找到你自己的獨特之處,造就自我,形成並保持自己的個性,千萬別以“拿來主義”來塑造自己。

那麼,如何才能保持自己的個性、創造自己的個性魅力呢?

首先,好與壞跟自己個性的塑造有關。雖然人也是自然界的生物,但是人具有強大的主觀能動性,人生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個勞動創造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創造自我的過程。因此,采取積極的態度,按照自己希望的那樣來規劃自己,使你成為希望成為的那種人。

其次,敢於直率地麵對自己。人們都有缺陷、過失,同時也都擁有優勢與長處,這都要我們敢於麵對,接受現實。當然,你一定要明白,這些弱點和缺陷雖然來自於自己,但並不等於自己,知道自己的缺點,就便於我們改正,也使我們自我進步的努力更有意義。

再次,不要偽裝自己。人普遍具有虛偽性,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總是處在表現自己和保護自己的衝突之中。一方麵,我們總是希望得到尊重,所以要求自己做出更加吸引人的表現;另一方麵,我們又不希望別人看到自己一些真實的東西,總是戴著虛假的麵具來跟別人交往,以一種粉飾過的“真實”來展現自我。要解決這個問題,既需要有相應的社會文化環境,也需要個人的努力,用成功來證實自我,保持自我。

有了問題,要多找自己的原因,少埋怨環境。把寶貴的時間浪費在抱怨上是人生最悲哀的事情,這樣人生中最美好的東西都被你浪費了。埋怨環境不好,常常是自己不好;埋怨別人太狹隘,常常是我們自己不豁達;埋怨天氣太惡劣,常常是我們抵抗力太弱;埋怨孩子難教育,常常是我們自己方法太少……人不可能要求環境適應自己,隻能讓自己適應環境,先適應環境,才有可能影響環境,最終才能改變環境。

人總是要麵對一些不如意的環境。要想成為生活的主人,環境的主人,就要學會樹立“最佳環境意識”,學會利用現有的條件來錘煉自己、打造自己、成就自己。瓦爾多·埃莫生說過:“如果我們知道怎樣利用機遇的話,那麼,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就會和其他任何時代一樣,是一個非常有利於自己發展的時代。”

沒有糟糕的環境,就無法磨煉真正的強者。任何環境都能使人變成另一個模樣,未來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抱怨他人的人、抱怨環境的人永遠會找到抱怨的借口和理由,他們永遠把不成功、不快樂歸咎到別人身上、環境上,盡其所能地找到借口。其實,這是一種逃避行為,實質上是在跟自己作對,埋怨的對象其實還是自己。俄國作家列斯科夫說過:“一個人如果自己跟自己作對,就沒有辦法挽救他了。”與其詛咒黑暗,不如點燃燭光。成功者也都有失敗的借口,抱怨的理由,隻是他們沒有使用,轉而去尋求方法、積極行動,因而才會成功。

不抱怨自己的失敗,正視自己,給自己的人生定位,你會發現在生活中演繹好自己的角色才是最美好的事情。不抱怨自己的失敗,接受現實,你會看到失敗之前那些的過程真的錯了,而現在還在失敗的腳下。遠離抱怨,不管人生是否如意,都會在你的不經意間綻放人間美麗的鮮花。

專注力夠不夠

“決定成功或失敗的關鍵在於是否具有集中力。”一名著名企業家如是說。回想這句很有道理的話,它很適合各年齡段的人。特別是對於剛剛品嚐過失敗的人來說,一名成績好的學生不是整天在那埋頭苦讀,而是一味地堅持,能夠集中精力堅持到底。

人們總習慣於把企業家說成堂吉訶德似的人物:他們勇往直前,麵對艱難險阻和不可抗拒的失敗,也不放在眼裏。事實上企業就是一個現代神話,一個現代版的勇夫。沒錯,是有一些不斷冒險的企業家獲得了成功,但這隻是一小部分,更多成功的企業家是謹慎和勇氣的完美結合:對於新事物勇於探索,但是他們首先會考慮到風險和利潤。

一個成功的商人明白事事都很難把握,所以在一開始,他們就努力降低失敗的可能性,用大量的時間來建設公司。卡萊爾曾言:“最弱的人,如果集其精力於單一的目標,也能有所成就;反之,最強的人,如果分心於太多的事物,可能一無所成。”

在職業籃球中,有很多能投多種投球的投手,但是每個運動員在每一賽季中的命中率往往不同,有的人的命中率能達到70%,但也有人隻有30%。如果進一步仔細分析就可以看到,命中率高的投手取得好成績的訣竅,不在於投出的球比別人快,也不在於投球的種類比別人多。那麼,他們為什麼能夠常勝呢?

對此我先用“帕累托法則”來做個說明。譬如,一場比賽中要投50個球,也就是說,若能在這些球中投進20個決定性球的話,就足以奠定大局。一場籃球賽共有四局,如果把20個球平均起來,每局要有5球命中的可能,並且這5球都是3分球。如果能決定勝負的球在每一局中隻有5球。在這決定性的5個球上,失敗者將成為敗戰投手;反之,在這5個球上控製住了對手,就會使你走向勝利。整體上的勝利,往往取決於是否能在“決定性”的關鍵上取勝。

每局中,上場的單方隊員隻有五人而已,其中,能對投手構成一定威脅的選手隻有1人左右,而在對這兩個人的投球中,最關鍵的球每個人隻有2球的可能,別人也不會再給你機會再次命中3分的。而這2球就能決定勝負的結果。如果正好投出的球沒有弧度和手感,反而就會被打個正著,導致失分;倘若投的是出乎意料的空心球,那麼在結局上就能獲得勝利。

所以說,真正優秀的籃球投手不是能投很多球,而是他們能在關鍵的20個球上取得優勢,也就是說,在每局決定勝負的5球上都能命中。因此,投好四節中20個球,能贏來全局百分之九十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