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人生中第六個不可不想的問題(2 / 3)

暴君不久後又看上了別人的寶石,這個人也是羅馬的執政官,而這次卻沒有得到。這位執政官有一個價值三十萬塞斯特爾帝斯的寶石勺子,也是他最心愛的寶石器具,卻被尼祿搶走了,執政官無法忍受自己心愛的東西被尼祿使用,在臨死之前,就把勺子打破了。

打破寶石器具的事情在尼祿的生活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這也導致了他以這樣的方式結束那些寶石的價值。在位六十八年期間,尼祿無惡不作,想幹什麼就幹什麼,長老院和軍隊也都離他而去,他在自殺前說:“因為我的死亡,世界會失去一位偉大的藝術家。”說完,他拿著兩個珍貴的水晶酒杯,狠狠地摔在地上,他以這樣的方式來剝奪別人占有這些寶貝的權利。

如今又是金錢漫天飛舞的時代,這個社會被金錢的誘惑與賺錢的瘋狂情緒所充斥,這個社會的人們充滿了對於財富的渴望與夢想。而如何去擺脫這種心理呢?那就首先從克服和戒除你我心中根深蒂固的貪婪做起吧!正所謂“有心栽花花不發,無意插柳柳成蔭。”保持一個平常心態,逐步達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生活會出現意想不到的精彩。

遇色欲則變

在春秋戰國時期,孔子的思想中就提到了色欲對人的影響不可低估。孔子認為,色欲是人們的共同需要,是無師自通,與生俱來的。他說:“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一個人的道德情操和修養不能靠先天的遺傳,而是依賴於後天的培養和積累。而“好色”則不然,可以說是人性中始終存在的,隻要身體的機能發育到健康狀態,就會出現這一欲望。

但是,這一欲望同樣也受法律和道德的約束。因此,對於色欲要有節製,不能為所欲為。保護好自己的身體的同時,也是為公序良俗的社會做出了貢獻。所以孔子同時也教育學生:“君子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乃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意思是講,一個人處在青少年時期,生理上初步發育成熟,性機能日趨旺盛,男子精力充沛,女性身體發育成熟,便會出現蠢蠢欲動的渴望。但此時一定要有所約束,因為此時身體並未完全發育成熟,如果放縱情欲,就等於殺雞取卵,涸澤而漁,對身體危害甚重;青壯年時期,生理上雖已完全發育成熟,但情欲要有所節製,不能恣意妄為。不然不僅會對身體造成傷害,甚至會釀成難以預測的後果,因而強調“戒之在鬥”。而人至暮年,血氣已經衰竭了,就要“戒之在得”。

在生活中,我們應該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和有益於身心健康的愛好。琴棋書畫、體育鍛煉等都是有益於我們身心健康的愛好。特別是在信息時代,一個人能養成良好的習慣對我們的身心健康和個人成長都有好處。

食物隻是補給品

民以食為天就是指人類的生存離不開食物。人要想活著,要想從事活動就必須以糧食為依托。

秦朝滅亡後,就出現了劉邦和項羽的爭奪。劉邦聯合了各地反項羽的勢力聚集在滎陽、成皋。滎陽西北有座敖山,山上有座小城,是秦時建立的,因為城內有許多專門儲存糧食的倉庫,所以成為敖倉,也是當時關東地帶最大的糧食倉庫。

劉邦遭到了項羽的強烈攻擊,逼迫劉邦撤退,成皋以東都被項羽霸占了。劉邦想聽聽酈食其的想法。酈食其說:“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楚軍不知道守護粟倉而東去,這是上天幫助漢朝成功的好機會啊!如果我們放棄成皋,退守鞏、洛,把這樣重要的糧倉拱手讓給敵人,這對當前的局麵是非常不利的啊!希望你迅速組織兵力,固守敖倉,一定會改變目前不利的局勢。”劉邦就按照這個計劃進行部署,最後終於取得了勝利。

這個曆史故事說明了糧食的重要性,而如今,糧食引發一種不好的習慣——貪食。那麼,人們為什麼會有進食的欲望呢?當我們把食物放在嘴裏的時候,就像一些煙民不知不覺地點起的香煙。嘴巴正是許多問題的禍首,從嘴裏吃進去的、吐出來的都會產生問題。在心理上,我們會尋求口腔的滿足感,這種滿足感也許在從嬰幼兒就開始了。

當一個人還在不知世事的時候,隻要大人聽到哇哇的哭聲,就會有奶吃,從第一次起,我們的口腔就開始與食物和感覺聯係在一起了。大多數人之所以進食過量,是因為感覺沒人愛他們,沒人欣賞他們,沒人體諒他們,隻能用食物來塞滿自己的身體和滿足自己的感受。而在潛意識中,感受和進食是被聯想到一起的,於是冰箱就成了替代媽媽的角色。這正是人的寫照。如果你有吃個不停的欲望,就證明你需要別人的感情,想要別人的照顧,一旦沒有人來嗬護,就會失去飲食平衡,就像一個醉鬼清醒時所得到的感悟;一個富人因為生活的寬裕就會無休止的往身體裏填食物,找尋自己可以值得欣慰的原因……

如果你的心靈充實,就不會因為食物的富足而裹住自己的腳步。如今是講究成功的社會,成功的人卻不注重幸福,而導致成功的人卻多於幸福的人。追求高度經濟效益的結果是,大家沒有時間處理好人際關係,少了輕鬆的溝通與真誠的互動。心中由此常常生出一種空虛感,不知道該怎樣去填補,所以就試圖以填飽肚子來替代。肚子有很大的伸縮性,我們拚命往裏麵裝食物,結果肚子滿了,心卻還是空的。更何況心理的欲望是永遠填不滿的,即使暫時滿足了生理欲望,又能怎麼樣呢?你可以盡情地吃喝,但是在你吃的同時,應該明白:貪吃的欲望能否得到滿足,能否實現某種欲望?

人們在吃食物的時候,色香味覺都會有深刻的體會。在印度,人們經常說“固體用喝的,液體用吃的”。比如,喝橙汁要像吃固體食物,在口中給它一點時間,讓唾液和果汁混合後才咽下去。而消化就需要一定的唾液,如果食物沒有充分和唾液混合就進入胃中,胃就要分擔嘴的工作了。牙齒不會長在胃裏,如果負擔過重,受到過分刺激,身體的各項功能就會遭到紊亂,人就難以分辨胃的反應,不知道究竟是饑餓,是不飽,還是胃在抗議些什麼。而固體需要喝,就是需要咀嚼,完成口腔動作後,食物變成液體,人們再喝下去。

吃的時候,應該注意自己舌頭上的味道,如果都不能知道食物的滋味,怎麼可能得到滿足呢?吃不是一種俗氣的活動,它也有自己的技巧和藝術魅力。現在餐館遍地都是,食物的種類也日益增多,很多人隻注重吃什麼,卻沒考慮過該怎麼去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