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1 / 1)

前言

12世紀20年代,我國北方女真貴族,發動了對北宋政權的大規模掠奪戰爭,給漢族和其他民族的人民,製造了莫大的災難。腐朽的北宋政權滅亡了,宋徽宗、宋欽宗當了金人的俘虜。新建的南宋王朝,在投降派的把持下,避敵南逃。金軍節節入侵,不甘忍受民族壓迫的人民,紛紛起來抗擊,展開了一場保家衛國的鬥爭。嶽飛滿懷愛國的熱情,投入了抗金的行列。

出身農民的嶽飛,從20年代末至30年代後期,以傑出的軍事才能,率領嶽家軍同金軍進行了大小數百次的戰鬥,所向披靡,沉重地打擊了侵略者的氣焰,保衛了南方的社會,鼓舞了南宋人民的抗金鬥誌。不到十年,嶽飛“位至將相”,成為使敵人聞風喪膽的英雄統帥、南宋抗金鬥爭的中流砥柱。

宋紹興十年(1140),嶽飛揮師大舉北伐,勢如破竹,取得了節節勝利。嶽家軍連克郾城、鄭州、洛陽、朱仙鎮等地,北渡黃河,已指日可待。金軍統帥兀術準備放棄開封向北撤退。然而,正在這時,假抗金真投降的宋高宗趙構與秦檜合謀,連下詔書,召嶽飛班師,以此向金表示議和的誠意,從而葬送了抗金鬥爭的大好形勢。

紹興十一年(1141)年末,南宋朝廷以屈辱稱臣、割地納貢的條件,換來一紙“宋金和約”。從此,宋金大體上以淮河為界,出現了南北長期分裂的局麵,嚴重地阻礙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在抗金的民族戰爭中,嶽飛不但是一個偉大的民族英雄,而且是一個堅持正義、敢於同昏君奸相作鬥爭的忠臣。嶽飛站在愛國主義的立場上,代表各族人民反對掠奪、反對壓迫的意誌,喊出了“還我河山”的時代最強音,堅決反對向金人投降乞和。他不顧個人安危,當麵斥責奸相秦檜“謀國不臧(善),恐貽後世譏”;上書高宗,嚴正地指出“金人不可信,和議不可恃”,從而引起了宋高宗和秦檜的深刻忌恨。

在宋金議和過程中,嶽飛遭受秦檜、張俊等人的誣陷,被捕入獄。最後,以“莫須有”的“謀反”罪名,為朝廷殺害。

事隔二十一年,趙即位,史稱孝宗。他感到人民有強烈的抗金要求,民心不可侮而可用;在規劃北伐中原時,首先為嶽飛的冤獄平反昭雪,將嶽飛的遺骨以禮改葬於杭州西湖之濱的棲霞嶺下。

從此,八百多年來,民族英雄嶽飛的廟墓一直受到群眾的瞻仰。嶽飛剛直不阿的品質、愛國主義精神和高尚的民族氣節,已經成為激發人們更加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堅決反抗外來侵略的強大的精神力量,而秦檜一夥民族罪人,則遭到人民的譴責和曆史的審判。

在林彪、“四人幫”橫行期間,杭州嶽飛廟墓遭到浩劫,嶽飛的英名蒙受玷汙。曆史又被顛倒了。粉碎“四人幫”後,在黨和政府的大力關懷和支持下,在人們熱切的期待之中,經過修複的嶽飛墓(廟),已於建國三十周年前夕重新開放。

嶽飛的曆史命運,再一次證明了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人民的意誌不可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