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生於危亡之秋(1 / 3)

第一章 生於危亡之秋

宋徽宗趙佶崇寧二年(1103),嶽飛出世了。嶽飛的幼年、少年、青年時代,恰好處於宋徽宗在位時期。他未能遇上太平盛世,而是遭逢朝政腐朽、內外交困的戰亂末世。

艱難時勢,使處於社會最低層的嶽飛受盡磨難,同時,也給誌向遠大的嶽飛提供了施展抱負、叱吒風雲的機會。

一、徽宗的腐朽朝政

元符三年(1100)春,二十歲的宋哲宗趙煦病故。哲宗無子,誰來繼位?倉猝之際,宮廷內頓時風起浪作,亂作一團。宰相章力主立君之長,由申王趙佖嗣位。皇太後向氏則執意推舉神宗趙頊十一子端王趙佶為帝。趙佶行為不端,在宮中早有傳聞。章從公與私利害計,堅決反對趙佶繼位,當著向太後麵,直陳:“端王輕佻,不可以君天下。”然而,在關鍵時刻,一些大臣見風使舵,倒向向太後一邊,章勢孤力單,端王趙佶終於被召入宮,當日即位於哲宗靈柩前。《宋史》卷二四三《後妃》下《神宗向皇後》;(明)陳邦瞻《宋史紀事本末》卷四八《建中初政》。可悲的是,被章不幸而言中。這位“輕佻”皇帝趙佶,昏庸當政二十五年,最後把北宋王朝推向深淵。

宋徽宗是一個沉迷於聲、色、書、畫的風流天子,政治上無能的昏君。他能吟詩、作畫,書法、踢球更為精通。在遊賞玩樂方麵,誰能投其所好,誰就有機會得到重用。聽差高俅,靠著一次送篦子到端王府的機會,在趙佶麵前顯示了蹴鞠“好手腳”,從而獲得賞識;趙佶當皇帝後,高俅步步高升,官運亨通,一直做到禁軍統帥——殿前都指揮使,還授予“使相”的高階。以徽宗趙佶的能耐,當一個畫家、書法家,還是一塊料。可是,把這樣一個視國家權力如同兒戲的風流才子,推上君臨天下的皇帝高位,又如何能做到“任賢使能”,組織起一個公正廉潔、富有效率管理國家的政府班子呢?曆史的回答,當然是否定的。

(一)蔡京集團的形成

宋徽宗在位期間,長期所寵信的、掌握國家軍政最高權力的大臣,全是一班弄臣——蔡京、王黼、童貫、梁師成、朱、李彥,史稱“六賊”。

蔡京以擅長書法,並在政治上善於逢迎,贏得徽宗賞識,遂於崇寧元年(1102),即在嶽飛出生前一年,就當上了右相。此後四次當相,把持相權十七年之久。以權謀私,成了蔡京的專利。“蔡京拜相數年,子六人、孫四人同時為執政、從官。”並利用手中權力,賣官鬻爵:“三千索,直秘閣;五百貫,擢通判。”無德無能之輩,通過向蔡京“輸貨、僮仆以得美官者,不可勝數”(〔宋〕王稱《東都事略》卷一〇一《蔡京傳》。)。

王黼因長得風姿美好,並在侍候徽宗時,善賣弄風情,“(著)短衫窄褲,塗抹青紅,雜倡優、侏儒,多道市井淫媟謔浪語”(《宋史》卷四七二《奸臣·蔡攸傳》。),博得徽宗歡笑,而受到寵信,爬上了相位。他在相位五年,極盡搜刮之能事,“凡四方水土珍異之物,悉苛取於民,進帝所者不能什一,餘皆入其家”,家中蓄養姬妾成群、所藏金銀玉帛山積,可與皇帝相比。(《宋史》卷四七〇《佞幸·王黼傳》。)

宦官童貫與蘇州大商人朱,迎合徽宗喜好奇花異草、飛禽走獸,在江南設立應奉局和造作局,大肆搜刮珍異花木、江湖異石,用“花石綱”(每十船組成一綱)經運河源源不斷運往京城開封,以供侈修皇家花園,因而得到徽宗嘉賞。童貫,不過一個宦官,竟超擢節度使、使相、領樞密院事,手握兵權達二十年之久,朝中輔弼、地方長官“多出其門”,“流毒四海”(〔宋〕王稱《東都事略》卷一二一《童貫傳》、《宋史》卷四六八《童貫傳》。)。宦官李彥,在北方汝州置供奉局,“發物供奉,大抵類朱”(《宋史》卷四六八《宦者傳》三《楊戩傳·附李彥》。)。

宦官梁師成,迎合徽宗好禮文符瑞,“得君貴幸”,凡徽宗發號施令之“禦書”,“皆出其手”,成了徽宗代言人,權勢薰天,拜官至節度使、太尉。執政官、侍從官多出其門。京師人視他為“隱相”《宋史》卷四六八《宦者傳》三《梁師成》。——幕後宰相。

由這樣一班奉承拍馬、營私舞弊的弄臣竊取國家要職,麇集在皇帝周圍,朝政怎能不黑暗?國家怎能不敗亡?

身為宰相的蔡京,不思治國,而是挖空心思博取皇帝歡心。徽宗想粉飾太平和嗜好玩樂,他就借用《易經》“豐亨,王假之”、“有大而能謙必豫”的話,提出“豐亨豫大”的口號,說宋朝的禮樂製度和宮室規模,都同國家的富強和徽宗君德之隆盛不相稱,需要擴建,裝修成無比富麗堂皇的宮室。他又慫恿徽宗應“享天下之俸”。其子蔡攸在徽宗麵前唱和:“以四海為家,太平為娛”,何必“徒自勞苦”,讓生命的有限時光白白流逝。這些勸進,正中徽宗下懷。

皇帝屬意,奸黨聞風而動。於是,在宋神宗朝,通過變法而儲積起來的大量金銀布帛和糧餉,原用來準備征服西夏和遼國的戰備物資,全部移用於大興土木、擴建宮殿、建造園苑。他們每天役使上萬人工,鑄造二十二萬斤重的九鼎、修建安放九鼎的九成宮,以顯示皇權浩大。興造供祭祀用的明堂,和侈麗高廣的延福宮。並在京城平地上,花時六年,用人工堆起高達九十步、周十餘裏的萬歲山,也稱艮嶽。山林岩壑宛若天成,所用花石草木,全由“花石綱”經數千裏水道運來,來自太湖、慈溪、靈壁的奇石玲瓏美觀,高達數丈。所耗費勞動人民生命財產,難以計算。據史載,一塊高達四丈的太湖石,搬運的船夫達數千人之多,所過之處,拆毀橋梁、城牆、水門,幾無寧日。花石綱船太多,至於運河水道容納不下,就“取道於海,每遇風濤,則人船皆沒,枉死無算”(〔宋〕方勺《青溪寇軌》附《容齋逸史》。)。即使如小至一竿竹,從浙江運至開封,全程也需花費五十貫,抵得上四等戶的全部家產。不僅如此,朱等應奉局官吏,從中漁利,巧取豪奪,無惡不作,大發橫財。朱因此掠奪到田產就達三十萬畝之多。靠刮取千百萬勞動人民生命財產和脂膏建造的窮極奢麗的宮觀園苑,隻供皇帝和極少數人享用,這就是“六賊”的政績之一。

宋徽宗十分迷信天符、祥瑞、幻術,癡迷於道教。蔡京一夥就為他引薦方士。溫州道士林靈素,善幻術,被薦引至徽宗前。林靈素吹捧徽宗是“長生大帝君”降世,徽宗大喜,賜號“通真達靈先生”。於是,在宮中建造上清寶籙宮,並修造與皇宮秘密相連的通道。徽宗還下令在全國州治、府治,修造道教宮觀,每個宮觀,賜予田產,自幾十頃至幾百頃不等,這些田地都是從附近民戶中攘奪來的。並專門製定了道官、道階名稱及升遷序列,給道士授官、授祿。林靈素被授予衝和殿侍晨、金門羽客,賜金牌,許隨時入殿(〔宋〕趙與時《賓退錄》卷一。);出入有侍衛“嗬引”,他的門徒任道官,支厚俸,“美衣玉食,幾二萬人”(《宋史》卷四六二《方技》下《林靈素》。)。徽宗朝,花在道教迷信上的費用,構成了國家財政一筆巨大開支。更嚴重的是,身為皇帝徽宗,醉生夢死,自稱教主道君皇帝,置國事於不顧,常和道士在一起,裝神弄鬼,編造天書,欺世惑眾。

宋徽宗、蔡京一夥北宋最高統治集團,都過著窮奢極欲、紙醉金迷的腐朽生活。宋徽宗用十分名貴的進口香料龍涎灌在蠟燭內,使點燃的蠟燭放出馨香,每晚在寢殿內要點數百枝,並賜給其他殿閣。蔡京做一碗羹要殺鵪鶉數百隻;一次,請客吃飯,僅做蟹黃饅頭一項,就花了一千三百多貫。為了滿足揮霍無度的生活,把前幾朝積儲下來的國家府庫花得一幹二淨。徽宗僅即位三四年,財政就陷入了嚴重的入不敷出的困境,全年的國家賦稅等收入,八九個月就用完了。為此,不顧百姓死活,濫發紙幣,鑄當五、當十大錢,造成物價飛漲;增加各種名目的課稅,通過“腳錢”、“折變”、“加耗”等手段,使農民負擔的正稅成倍甚至十倍地增加。為了千方百計增加可供禦前支用的財富,徽宗又於政和元年(1111),設置“西城括田所”,派親信宦官楊戩、李彥,製造種種借口,侵奪京東西、淮西北、河東、河北等地區的大河淤流之處已開墾的農田及荒山、退灘土地,作為“公田”,強迫自耕農充當佃戶,按照對分方式,向官府交租。十年之間,西城括田所括取的農民土地達343萬多畝。這簡直是對農民赤裸裸的掠奪。

宋徽宗、蔡京一夥前後二十五年的腐朽統治,使一個處於封建文化發展高峰期的國家,實力大大削弱,把廣大勞動人民推向了苦難的深淵。北宋農民,對黑暗統治恨之入骨。當時民間廣泛流傳著一首民謠:“打破筒(指童貫),潑了菜(蔡京),便是人間好世界。”(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卷一二《打破筒,潑了菜》。表達了人民的憤怒和決心造反的心聲。地下的野火已在燃燒,反抗北宋政府的腐朽統治,已迫在眉睫了。

(二)農民的反抗鬥爭此伏彼起

壓迫愈深,反抗愈烈。人民向往“人間好世界”,他們終於張揚起造反旗幟,高舉起鋤頭、大刀,向反動的封建統治發起衝擊了。

政和六年(1116),淮河南岸,爆發了劉五領導的農民起義。他們在廬州(今合肥)、壽州(今安徽壽縣)一帶,殺官吏、除惡霸,引起北宋政府的恐慌。朝廷連忙調動幾萬官兵,把他們鎮壓了下去。(〔宋〕李綱《梁溪大全集》卷一〇九《與鄭少傅書》。)

宣和元年(1118),宋江起義,在京東地區(今河南東部、江蘇北部及山東一帶)爆發了。宋江起義軍雖人數不多,隊伍卻精幹,能征善戰,武藝高強,並打出“劫富濟貧”的旗號,把貪官汙吏、地主土豪的財產分給貧苦農民,得到了當地老百姓的幫助和擁護,因而能以少勝多,屢敗宋軍。史稱以“三十六人”橫行河朔、齊魯間,實際人數當在數百上千,“轉略十郡,官軍莫敢嬰其鋒”(《宋史》卷三五三《張叔夜傳》。)。宋江起義,以其極強的戰鬥力產生了巨大影響。

與之遙相呼應,宣和二年(1119),在方臘的號召下,浙江西部山區青溪縣(今浙江淳安縣),爆發了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起義完全是針對北宋政府的黑暗統治,被迫而舉的。方臘在起義前“椎牛釃酒”的誓師大會上動員說:

天下國家本同一理。今有子弟耕織,終歲勞苦,少有粟帛,父兄全拿去靡蕩揮霍,隻要稍有點不如意,則鞭笞酷虐隨之而來,至死都不手軟,你們甘心嗎?

今賦役繁重,官吏侵漁,農桑不足以供應。我輩賴以為生的漆楮竹木,又全被科征奪走。……官府暴虐如此,天、人之心能不發怒嗎?

加之聲色、狗馬、禱祠、甲兵、花石靡費之外,每年又賄賂西、北二虜(指西夏、遼國)銀絹以百萬計,全都是我東南百姓的膏血啊!二虜得之,反而更加輕視中國,歲歲侵擾不休。……我們百姓終歲勤苦,妻、子凍餒,求一日溫飽都不可能。大家看,該怎麼辦?

眾人聽了,個個熱血衝頂,怒不可遏,齊聲高呼:“唯命!”《青溪寇軌》。

方臘起義軍,矛頭直指官府,在不到三個月時間內,各地響應的起義軍,上百萬之眾,連續攻占了睦(今浙江建德)、歙(今安徽歙縣)、杭(今杭州)、婺(今浙江金華)、衢(今浙江衢州市)、處(今浙江麗水)等六州五十二縣,一次又一次擊敗前來鎮壓的宋軍,震動了東南半壁江山。宋徽宗慌了手腳,急忙派手握兵權的童貫,率領十五萬裝備一流的精兵,前來鎮壓。農民軍以劣勢的裝備,英勇頑強地與之浴血奮鬥了一個月之久。不幸,方臘在幫源洞被俘,起義軍最終被血腥地鎮壓了下去。童貫指令殘殺起義軍將士,前後總計達百萬;無辜被害的平民不下二百萬。出產富庶的兩浙地區,頓時遭到極大破壞,土地荒蕪,遺矢蒿牆,村落蕭然。社會變得更加動蕩不安,加劇了北宋王朝內外交困的困境。

(三)宋金“海上之盟”

宋代在北方先後有兩個強敵。從宋初以來,一直壓得宋朝喘不過氣來的是遼國。遼國初稱契丹國,是公元907年,由耶律阿保機在統一契丹族部落聯盟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其都城設在上京臨潢府(今遼寧省巴林左旗)。此外,為了便於對中國東北部新征服的渤海、奚、漢人集中聚居地區的統治,又建立了東京遼陽府(今遼寧省遼陽縣)、南京燕山府(今北京市)、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市)、中京大定府(今遼寧省寧城縣)。遼國強盛時,宋太宗趙炅兩次征遼均告失敗。至宋真宗趙恒景德元年(1004),宋遼簽訂“澶淵之盟”:宋朝每年向遼貢歲幣三十萬兩匹,兩國沿邊州軍各守疆界,不得交侵。這才算換來屈辱的邊境安寧。然而,至宋徽宗即帝位的同年,即建中靖國元年(1101),遼王朝傳位到末代皇帝耶律延禧,國勢日趨衰弱。遼國貴族統治集團對它所統治範圍內的少數民族,實行殘酷的剝削和壓迫,激起了女真、渤海的強烈憎恨與反抗。

女真族建立的國家為金國。女真,又稱女直(避遼興宗耶律宗真諱,改女真為女直),係我國東北部境內一個曆史悠久的民族。在遼、宋對峙時期,女真族隸屬於遼。其中一部女真人被編入遼國戶籍,稱“熟女真”,未被編入戶籍的稱“生女真”。生女真有十多萬人,居住在黑龍江中下遊和長白山地區。他們過著小農定居形式的生活,並從事打獵、誘捕和牧畜生活。境內物產豐富。遼國每年要向女真各部索取北珠、貂皮、生金、名馬、人參和海東青(獵鷹)。在遼與女真交易活動中,遼地方官員經常欺詐女真人,強製用低價購買物品,並向他們攤派名目繁多的徭役、貢賦。遼朝派往女真部落巡視的“銀牌天使”,十分傲慢凶惡,所到之處,敲詐勒索,還要強迫女真人獻美女“薦枕”(奸汙婦女),稍不如意,就毆打村長或村民,取其名曰“打女真”。貢奉海東青,更給女真人帶來沉重負擔和莫大痛苦。因為海東青生長在沿海地區,要捉獲海東青,必須打開一條穿越鄰部五國部領土的通路。到了遼朝末年耶律延禧統治時,這種民族壓迫的行徑,變得更加殘暴。使積累在女真人心中幾代的怨恨、憤怒,終於爆發為以完顏阿骨打為首的有組織的大規模的抗遼鬥爭。

政和三年(1113)完顏阿骨打(史稱金太祖)擔任了女真部落聯盟的酋長都勃極烈。並照例,由遼封為節度使。《金史》卷一《太祖紀》。阿骨打上台後,順應女真人反抗遼朝奴役與掠奪的要求,於1114年冬,以向遼索取阿疏(投遼的女真部落酋長)不允為由,發動了對遼征討戰爭。一舉奪取了遼軍把守的軍事防禦據點寧江州(今吉林省五家站)和出河店(今吉林省扶餘縣境內),女真以一萬之眾,擊垮遼軍七十萬。遼人曾言:“女真兵若滿萬,則難敵。”此役之結果,大長女真人誌氣,遼國內部引起一片恐慌。公元1115年元旦,阿骨打稱帝,國號大金,年號收國。他死後的廟號為太祖。在按出虎水(金水)旁建都,稱皇帝寨(後更名會寧府,今黑龍江阿城縣南)。(〔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卷二〇,許亢宗《宣和奉使行程錄》。)阿骨打稱帝後,整頓和加強了金朝軍隊,推行了軍民合一的猛安(千夫長)、謀克(氏族長,即百夫長)製度。平時從事生產,戰時應征出戰,既保障了供給又保持了有較強戰鬥力。

這一年秋天,阿骨打率軍攻下了軍事重鎮黃龍府(今吉林農安縣一帶)。遼天祚帝親自統率十餘萬遼軍反撲,結果在扶餘附近又被金軍打得大敗。金軍乘勝攻下東京遼陽府,金從此戰無不勝,遼軍節節敗退,遼王朝氣息奄奄,滅亡之期,已指日可待。

遼陽府所轄地區即遼東半島,與北宋的山東半島,遙遙相望。這就給宋金兩國聯絡,提供了安全的海上之路。

遼國,在金國進攻下,幾無招架之功,危在旦夕。此消息一傳到開封北宋王宮,正被此起彼伏的農民起義搞得寢食不安的徽宗、蔡京集團,突發異想:與金結盟攻遼,一舉兩得,既可收複被遼侵占的燕雲十六州,贏得民心;又可轉移下層群眾的注意力,緩和國內矛盾。

於是,自徽宗政和八年(1118)起,遣武義大夫馬政,自山東半島登州(今山東蓬萊)泛海,以買馬為名,與女真談判結盟。(〔明〕陳邦瞻《宋史紀事本末》卷五三《複燕雲》。)經過幾次浮海往來商談,至宣和二年(1120),金已攻克遼首府——上京,宋金雙方才談定夾攻遼國的“海上盟約”:

1.宋、金從北、南兩個方向進攻遼,以長城為界,金軍攻占長城以北州縣;宋軍攻占長城以南燕雲地區。雙方均不得單獨接受遼國投降,共同滅遼。

2.滅遼之後,燕雲歸宋;宋廷則要把原本供奉給遼的歲幣,如數交金。

3.如果宋兵出師失期,不能履約,即不能把燕雲歸宋。

對宋來說,這本來是一個含有屈辱性的條約。但是朝廷要征討長期侵擾北宋邊境的遼國,收複燕雲十六州故土的消息傳出後,這對於北宋的人民卻是極大的振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