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鄲城,原名丹成,從前丹成歸為“楚苦管轄”。又因傳說中太上老君在太清宮煉丹不成,於是查看到一片風水寶地。說是當時的地貌為金、木、水、火、土五大局和諧配置,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地勢符合煉丹的要求。於是就把煉仙丹的地方選址在這裏,說是在此煉成了仙丹,故取名此地丹成。因此,鄲城也是老子的故裏。
鄲城可是人傑地靈的地方,有不少美麗的傳說。比如“王子去求仙,丹成七八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幾千年”(口傳有幾百年的)
是說王子進丹成賣柴,到一洞中小歇,遇見仙人賜給仙丹。王子嚐試口味後,竟然沒有了饑餓的感覺,後來就成了仙。
現今的鄲城更是了得,光共和國的將軍就出了好幾位,地廳級官員更是不少。也許鄲城就如太上老君看到的那樣,是一塊非常不簡單的風水寶地。
希望本書的出版,能夠給各界研究王禪文化的朋友一點提示,那就是老君的“丹成之地”、“王子升仙之地”、“王子莊”、“王禪塚”等,這些遺址都在鄲城縣境內!
本冊的曆史神話懸疑小說可以暫且告一段落,但收筆之餘,筆者還想說幾句實話,算是作為編寫這部小說的自白,和對各位老師讀者的一個交代。
1.創作要尊重曆史
鬼穀子王禪,在中國曆史上是一位充滿神秘色彩的人物,是我國戰國時期縱橫家的鼻祖。他的學生蘇秦、張儀,曾以合縱連橫之策遊說各國諸侯,成功的決定了秦與六國對峙及由秦統一中國的政治局勢。學生孫臏、龐涓也有許多迷漫著神話色彩的鬥智傳說。他們師徒在政治舞台上活動的春秋戰國時期,正是中國曆史上戰爭頻繁的時代。那時候,周天子的一統天下已不能維持,天下諸侯群起,戰火紛紛。
幾千年來,鬼穀子王禪的故事流傳於民間,道家又以自己特殊的方式將《鬼穀子》納入道教神仙譜係,認為鬼穀子先生曾在人間數百歲而後不知去向,稱他為“古人真仙也”,所以鬼穀子一書被保留在道家的經典《道藏》中。還有傳說,說鬼穀子王禪能呼風喚雨,撒豆成兵;說鬼穀子王禪拉起板凳能當馬,拉起繩索能當龍。
從《史記》記載中考察,鬼穀子王禪是公元前2世紀的知名人士。在過去的文獻中,最早記載鬼穀子的就是司馬遷的《史記》。但司馬遷等人的說法也有不少人反對,如有記載說“樂壹”在注《鬼穀子》時說:“蘇秦欲神秘其道,故假名鬼穀。”就是說蘇秦特意造出一個鬼穀子先生,借此抬高自己的身份,曆史上其實並無此人,《鬼穀子》一書是蘇秦自己創作的。
幾千年過去了,今天的人們好像突然間看到了這位曆史名人存在的意義,就不在“有此人”和“無此人”的爭論中搞拉鋸戰了,並且調轉了爭論的方向。目前,全國各地有7處冒起狼煙,都說鬼穀子王禪是在他們的地盤上出生和生活。一時間爭奪鬼穀子王禪的“筆光墨影”在全國各地打響了。人們爭奪鬼穀子家鄉,就像當年爭奪《老子》、《孔子》、《皇帝》的家鄉那樣。這時,也有不少地方幹起了“擱置爭議,共同研究”的活兒。但作為學者,我們必須尊重曆史。而珍貴的曆史文獻資料是不論誰有多少資金,誰有多少熱情就能改變。
筆者認為,爭奪鬼穀子必備的條件首先應該尊重在中國大地上最具有影響力的《辭海》,而那裏清晰的記載了“鬼穀子楚人也”,和最有影響力的《漢語大辭典》中提到的“鬼穀子戰國時楚人”,還有《河南通鑒》中提到的“鬼穀子戰國時楚國人,姓王名禪”,等等資料都是鐵的記載。
所以說,一些在曆史上從沒有歸屬過楚國的地方,現在去說鬼穀子就是他那裏的人,這不是不尊重曆史嗎?其次再看,有沒有資料記載鬼穀子王禪“年老歸鄉,葉落歸根”的記錄文獻?而現今的鄲城在此兩個方麵都具備了條件。
據《民國五年淮陽縣誌》、民國二十二年《淮陽縣誌》、清順治《陳州誌》、乾隆《陳州府誌》、等記載,證明了鬼穀子王禪死後埋葬在陳楚,至今遺址存在。
而另一麵,有不少地方在炒作鬼穀子數年後想出了新招,相繼想法子出版新資料,還說的有鼻子有眼,可曆史依據是啥?難道有影響中國的《辭海》、《漢語大辭典》、《河南通鑒》都是在胡扯嗎?
2.文化傳承需要個人奉獻
我本人作為周口文史資料研究員,中國作協河南周口區作家,鄲城縣的一名副科級幹部,河南省科教電影電視協會會員。我熱愛家鄉,但我更尊重曆史,尊重中原文化。有人問我,創作了23集電視連續劇和幾部電影政府給你拿了多少錢的獎金和費用?可以負責任的說,在我曆時8個月的創作中所進行的走訪、調研、資料、車旅費、創作所需費用都是自費!有人問這是為什麼呢?我的回答就是熱愛曆史文化,熱愛家鄉人民,甘願奉獻!
作者 範卜鬥(範新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