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臣這些裏逢人便問,對西方和神鬼大單於多些了解,而且微臣以為,聽得再多,也不如親往查看。微臣此去,不求建功立業,不求博達顯赫,隻為一探究竟,觀察風土人情,看看這個被微臣忽略多年的廣大區域究竟是什麼樣子。”
韓孺子越覺得,所謂狀元隻是一時之稱號,選拔人才還是得多做觀察,“好,朕就讓你去西方一探究竟,除了完成使節任務,回來之後給朕寫一本遊記,將你的所見、所聞、所感都記下來。”
劉檢跪下磕頭,“遵旨,陛下。”
韓孺子選中了三十五名使節,分為五路,每路人數不等,配以雜役若幹,分赴不同國家,傳達大楚皇帝的旨意:楚軍將至,先得神鬼大單於人頭者,封為大王。
正使是禮部的一名官員,每路再有一名副使,劉檢沒有職位,隻是普通使節。
其中一路隻有一名使節,大部分人都不願當,因為他要親自去見神鬼大單於,數罪問責,這簡直就是羊入虎口。
林坤山願意,甚至有點急迫,似乎生怕這份“好差事”落入他人之手。
暮春時節,使節出,經由西域,由各國接力護送,在虎踞城,他們將分赴不同方向。
劉檢所在的這一路使節路途最遠,將穿過西方,直抵南方海港,向英王和黃普公傳達聖旨。
英王得到了正式冊封,名號中加一個海字,成為“海英王”,允許他自立官署,十年一朝請,黃普公則被封為王相,至於退兵,皇帝命令他們再等一年,此後進退自由。
這一箭射出去了,要等許久才會得到回應,韓孺子隻能耐心等待,在此期間,繼續督促楚軍備戰。
使節出之後不久,東海國傳來急信,東海王從海外回來了。
雖然之前常常爭寵、吵架,崔騰卻十分懷念這個表弟,得到皇帝許可之後,親往迎接,在洛陽見到了東海王,款待一番,帶他返回京城,在家休息了一個晚上,次日一早就來見駕。
韓孺子站在樓上窗邊,遠遠地望見了東海王和崔騰,向兩人招手,東海王抬頭看見,立刻下跪,被崔騰拽起來,加快腳步趕往淩雲閣。
到了樓上,東海王又要下跪,韓孺子上前扶起,左右打量,笑道:“你總算回來了。”
東海王帶著哭腔:“陛下,差一點兒我就葬身魚腹,再也見不著陛下了。”
崔騰笑道:“你還好,起碼身體完整,好像還胖了一些,不像我,瘸了一條腿。”
三人唏噓良久,韓孺子問道:“快,你為什麼在海上耽誤這麼久?”
“唉,一言難盡。”東海王講述自己的經曆,原來他在海上突遇大風,船毀人溺,他僥幸被路過船隻救起,帶到一座島上,被困許久,才弄清返回大楚的航線,於是搭船輾轉多國,期間不敢透露自己的真實身份,直到踏上大楚國土,才去找東海國的譚家人,得以上報官府。
崔騰已經聽過一次,這時仍然邊聽邊歎息,經常替東海王補充一點細節,好像自己也跟著漂洋過海似的。
韓孺子也時時歎息,卻不會打岔,最後忍不住道:“崔騰,你去讓太監準備一點佳肴,中午留東海王用膳,然後你就不用上來了。”
崔騰笑道:“是我多嘴了,行,我等用膳的時候再來,來真是很久沒跟陛下一塊喝酒了。”
崔騰告退,東海王得也差不多了,“就是這樣,我真沒想到還能活著見到陛下。”
“王妃很高興吧,她非常關心你,到處求人打聽你的消息。”
“當然高興,昨晚哭了半夜,是以為再也見不到我了。”
韓孺子笑了笑,盯著東海王又打量一番。
“怎麼了?陛下。”東海王摸摸自己的臉。
“你在海上漂泊這麼久,也不見黑,反而白了一些。”
“是,我一直躲在船艙裏。”
“渡海而來,船隻不停在南方,卻到東海國靠岸,東海王,你乘的是什麼船?”
東海王撲通跪下了,哭著道:“陛下看出來了,其實我早就回來了,一直不敢進京見駕。”
“‘不敢’是什麼意思?”
“神鬼大單於有意放我歸國,讓我刺殺陛下。”
“你不做就是,有什麼害怕的?”
“神鬼大單於對我下毒,是兩年之內刺殺成功,才會給我解藥。”
“兩年早過去了,你不是沒事?”
“是孟娥將我救了。”
韓孺子大驚,“孟娥?”
“是,她還有一封信寫給陛下,我本想找別的機會……既然陛下已經看穿……”東海王從懷裏取出信,雙手捧著遞給皇帝。
韓孺子伸手去接,心中突然一動,問道:“你又見過林坤山嗎?”(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