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三言兩語
在各種各樣的人際交往中,擁有一個好口才的人,隻需要三言兩語,就能獲得他人的尊敬、愛戴、擁護,更能輕鬆地與他人融洽相處。好的口才可以在人際交往中為你錦上添花,讓你在社會中如魚得水。
1找到打開話匣子的鑰匙
在人際交往中,很多人存有這種感覺:每當與三五知己交談時,往往覺得十分舒服自在,然而當碰到陌生人的時候,起初大都會感到不自然,彼此之間好似隔著一道鐵門,不知道如何打開話匣子。這個時候,如果能找到一些話題來打破僵局,緩和氣氛,就能使交談雙方放鬆自如,從而進入融洽的談話氣氛中。換句話說,要想與他人進行有效的溝通,就要找到打開話匣子的鑰匙。
的確如此,任何一次語言溝通絕對少不了一個開場白,一個好的開場白,是人際交往的潤滑劑,是保持人們良好溝通的一個滑坡路。一個合適的開場白總能為你的人際關係灑上一縷陽光,溫暖彼此原本冷漠的心。對於如何找到打開話匣子的鑰匙,不可不知,不可不學。
一是明智地選擇話題。你若想讓別人覺得自己有吸引力,最好的辦法是說話真誠、明了,這就要明智地選擇話題。當你與一位剛剛認識或不知底細的人交談時,避免冷場的最佳方法是不停地變換話題,你可以用提出一些問題的方法進行試探,一個話題談不下去時,就換到另一個話題。你也可以接過話頭,談談你最近讀過的一篇有趣的文章,或說說你剛剛看過的一部精彩的電影,也可以描述一件你正在做的事情或者正在思考的問題。如果談話出現短暫停頓,不要著急,不必無話找話談,沉默片刻也無妨。談話是交流,可以涓涓細流,不必像賽跑那樣拚命地衝到終點。
二是坦白說明你的感受。例如,你可能在晚宴上對自己嘀咕:我太害羞,與這種宴會格格不入。或是剛好相反,你認為許多人討厭這種聚會,但是我很喜歡。無論如何,都應該將你的感受向第一個似乎願意聽的人說出來,這個人可能就是你的知音。坦白地說出“我在這裏一個人也不認識”或“我不知道該講些什麼”,總比讓自己顯得拘謹冷漠好得多——最健談的人就是勇於坦白的人。
在一次晚宴上,小張經朋友介紹跟一個電腦專家相識了,小張也算是某公司的知名人物,通常對這類的訪問都應付自如,但當他發現自己這次不知如何開口、為何如此結結巴巴時,簡直大吃一驚。最後小張說:“不知為什麼我對您有點害怕。”電腦專家聽完哈哈大笑,隨後兩人很自然地談了起來。
三是談談周圍環境。如果你十分好奇,自然會找到談話題目。有一次,一個陌生人審視周圍,然後打破沉默,開口跟身邊的人說:“在候車站上可以看到人生百態!”這就是一句很好的開場白。
四是以對方為話題。人們往往千方百計地想使別人注意自己,但大部分的時候都令人失望,因為他不會關心你、我,他隻會關心自己。因此,以對方作為談話的開端,往往能令他人產生好感。讚美陌生人的一句“你的衣服色澤搭配得真好”,“你的發型很新潮”,能使對方快樂而緩和彼此的生疏。也許,我們大多數人都沒有說這話的勇氣,不過我們可以說:“您看的那本書正是我最喜歡的。”或是“我看見您走過那家便利店,我想……”
劉強老實、木訥,很少說話,永遠引不起大家的注意。所以,盡管他工作勤勤懇懇,可在公司裏總是中不溜秋,幾年如一日地呆在當初的位置上。老板最近出差,要帶幾個員工一道去。在火車上,劉強的鋪位剛好在老板的旁邊,兩人寒暄了幾句後,就陷入了沉默。劉強感到,這種大眼瞪小眼的氣氛簡直讓人窒息,一定得說點什麼打破僵局,可是他從來不和領導打交道,實在不知道從何談起。突然,劉強瞥見老板腳上穿著一雙鋥亮的皮鞋,非常顯眼,於是就說:“老板,你這雙鞋子很有品位,在哪裏買的?”
原本隻是沒話找話,但老板一聽,頓時眼睛放光:“這雙鞋啊,我在香港買的,世界名牌呢!”老板的話匣子一下子打開了,開始滔滔不絕地講述自己在服裝搭配上的心得,還善意地指出劉強平時在工作中著裝的不足,兩人言談甚歡。下車的時候,老板意味深長地說:“劉強啊,看來以前對你的了解太少了,今後你好好幹。”
劉強以皮鞋為話題,正是用了以對方為話題這一個重要法則,迅速拉近雙方間的距離。“這雙鞋子很有品位,在哪裏買的?”劉強原本隻是為了沒話找話,但正是這一句話,劉強和老板之間的僵局馬上被打破,關係也改善了,順便還了解到老板的個人喜好,這可是別的同事夢寐以求的啊!從最後老板的態度來看,劉強也通過這個機會展示了自己,給老板留下了不錯的印象。
五是提出問題。我們可以把這種談話視為投球、接球的動作,而許多難忘的談話也都是由一個問題開始的。
一個人到一個新地方,要如何拓展人脈資源?王濤的新春宴會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一個談論自己成功之道的宴會上,眾多成功的企業家無暇出席,王濤的老板由於有重要事情要辦,便讓公司職位最高的王濤代表自己來參加這次宴會。王濤本打算過去露露臉就行了。可是,來到晚宴,發現全場隻有6桌,自己還被拉到主桌,坐在王濤旁邊的是一個大富翁。當晚,王濤覺得很難熬。可是,他隻說了一句話,那位富翁整晚就滔滔不絕。王濤隻是問:“早就聽說您公司的大名了,請教您的生意是怎樣成功的?”於是那位大富翁便滔滔不絕地講起他從年輕到今天的奮鬥過程。
由此看來,提問的方法是非常有效的。不必配合不同的環境去找不同的話題,隻要你記住“請教”這兩個字,就可以馬上讓對方打開話匣子。
另外,在提問的時候,可以把對方下意識的動作當成打開沉默的話題,這也不失不一個好的辦法。假如對方隻是一味抽煙,你發現他在熄火柴時有某種習慣,就立刻問他:“你熄火柴的動作很有趣,輕輕一彈就熄了。”看到對方的咖啡裏加兩勺半的砂糖,也可發問:“對不起,為什麼你非要放兩勺半砂糖不可……”通常麵對這類問話,人們都會熱心地回答,說不定還會喚起對方滔滔不絕的回憶呢。而對較內向、看來羞怯的人,不妨多發問,幫助他把話題延續下去。
六是多多寒暄。寒暄,就是人們見麵時打招呼。泛指人們碰麵互相問候一下,以示禮貌和關心。寒暄是交談的潤滑劑,它能在兩個人的談話之間架起一座友誼的橋梁。因為寒暄能產生認同心理,滿足人們的親和要求,因此,寒暄也是打開話匣子的一種方法。
20世紀80年代,意大利著名女記者奧琳埃娜·法拉奇打算到中國對鄧小平同誌進行一次專門采訪。然而,當時中國剛剛改革開放,在此之前中國與西方世界有著長達幾十年的冷戰,法拉奇非常擔心對鄧小平的專訪能否成功。於是,她翻閱了許多有關鄧小平的書籍,在看到一本傳記時,她注意到鄧小平的生日是1904年8月22日。於是,她腦海裏有了些想法。
1980年的8月22日,鄧小平同誌接受了法拉奇的專訪。“鄧小平先生,首先我謹代表意大利人民祝福您,祝您生日快樂!”法拉奇十分謙遜有禮地說道。
“我的生日?我的生日不是明天嗎?”鄧小平問道。或許工作太忙了,鄧小平已經忘記自己的生日。法拉奇這麼一說,鄧小平自己也搞糊塗了。
“不錯的,鄧小平先生,今天的確是你的生日。我是從您的傳記中知道的。”法拉奇信心十足地說。
“噢!既然這樣說,就算是吧!我從來不知道什麼時候是我的生日。就算明天是我的生日,我也已經76歲了。76啊,早就是衰退的年齡了!這也值得祝賀?”
法拉奇以一個好的開場白,順利地采訪了鄧小平同誌。
當你掌握了以上技巧時,無論是主動或被動去打開話匣子都能得心應手。一旦你能達到這個境界,無論你處在哪個場合中,都能迅速進入角色,隨心所欲地去擴展人緣,為自己的生活與事業營造一個又一個絕佳的發展機會。
2見什麼人說什麼話
在人際交往中,需要麵對不同的人,這時,我們就要學會見什麼人說什麼話,對不同的人選用不同的談話方式,這樣,我們在人際交往中才會一路暢通無阻。
孔子帶著他的幾名學生外出講學、遊覽,一路上非常艱辛。一天,孔子一行人來到一個村莊,在一片樹陰下休息,正準備吃點幹糧、喝點水,突然,孔子的馬掙脫了韁繩,跑到莊稼地裏吃了人家的麥苗,一個農夫上前抓住馬嚼子,將馬扣下了。
子貢是孔子最得意的學生之一,一向能言善辯,他憑著自己不凡的口才,自告奮勇地上前去,企圖說服那個農夫,爭取和解。然而,他說話文縐縐,滿口之乎者也,天上地下,大道理講了一串又一串,盡管費盡口舌,可農夫就是聽不進去。
有一個剛跟隨孔子的新學生,論學識、才幹遠不如子貢,當他看到子貢和農夫僵持不下的情景時,便對孔子說:“老師,請讓我去試試看。”於是他走到農夫麵前,笑著對農夫說:“你並不是在遙遠的東海種田,我們也不是在遙遠的西海耕地,我們彼此靠得很近,相隔不遠,我的馬怎麼可能不吃你的莊稼呢?再說了,說不定哪天你的牛也會吃掉我的莊稼哩,你說是不是?我們應該彼此諒解才是。”農夫聽了這番話,覺得非常在理,於是將馬還給了孔子。
由此可見,說話一定要看對象,否則,就算你再能言善辯,別人不買你的賬也是白費心思。所謂對象,有兩種人,一是說話人,不同的說話人,地位、身份、性格、受好、文化水平等等都不同,所以,同一內容,可用不同的語言表達;二是聽話人,不同的聽話人在各方麵也有著差異,就決定說話人要根據聽話人的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語言來表達。這就是所謂的說話要看對象。俗話說:“見什麼菩薩卜什麼卦,看什麼人說什麼話。”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在這裏有三點需要我們注意:
第一,文化知識不同,說話就要不同。水平高的說話人對待文化水平低的聽話人,不能文白夾雜,之乎者也,要用一些最樸實明白的語言,從而能夠讓對方一聽就懂。對待文化水平相當或較高的聽話人,說話時要講究一點語言的修飾。
第二,身份地位不同,說話也要不同。同樣的文化水平,但由於說話人和聽話人的地位、身份懸殊,說話則不能太隨便,說話人應顧慮到對方是什麼身份,自己是什麼身份,聽話人能不能接受自己的意見,一定要經過三思再開口。
我國古代有個叫許允的人,在吏部做官,提拔了很多同鄉,魏明帝覺察之後,便派人去抓他。他的妻子對他說:“明主可以理奪,難以情求。”讓他向皇帝申明道理,而不要寄希望於哀求。因為,依皇帝的身份地位是不可能隨便以情斷事的,皇帝以國為大,以公為重,隻有以理斷事和以理說話,才能維護好國家利益和作為一國之主的身份。
於是,當魏明帝審訊許允的時候,許允直率地回答說:“陛下規定的用人原則是‘舉爾所知’,我的同鄉我最了解,請陛下考察他們是否合格,如果不稱職,臣願受處罰。”魏明帝派人考察許允提拔的同鄉,他們倒都很稱職,於是就把許允釋放了,還賞給他一套新衣服。許允提拔同鄉,根據是封建王朝製定的個人薦舉的任官製度,不管此舉妥當與否,它都合乎皇帝在其身份地位上所認可的“理”。許允的妻子深知與九五之尊的皇帝打交道,難以求情,卻可以“理”相爭,於是叮囑許允以“舉爾所知”和用人稱職之“理”,來抵消提拔同鄉、結黨營私之嫌。這可以說是善於根據說話對象的身份、地位來選擇說話方式的絕好例子。
第三,雙方關係不同,說話也要不同。說話人與聽話人之間有四種關係,即平等、上下、疏密、親朋等關係,說話人與聽話人盡管文化水平相當,身份地位差不多,但也應考慮一下雙方的關係怎樣,然後再開口說話。古人說得好,“在什麼山唱什麼歌”,意思就是說,見到什麼人就要說什麼話,說話要看對象。
朱元璋做了皇帝,有一天,他從前的一位苦朋友從鄉下趕來找他,對他說:“我主萬歲!當年微臣隨駕掃蕩廬州府,打破罐州城,湯元帥在逃,拿住豆將軍,紅孩兒當關,多虧菜將軍解圍。”朱元璋聽後,心裏很高興。回想起來,也隱約記得他的說話裏像是包含了一些從前的事情,就立刻封他做了大官。
這個消息讓另外一個昔日的苦朋友聽見了,他心想:“同是那時候一塊兒玩的人,他去了既然有官做,我去當然也不會倒黴的吧?”和朱元璋一見麵,他就直通通地說:“我主萬歲!還記得嗎?從前,你我都替人家看牛,有一天,我們在蘆葦蕩裏,把偷來的豆子放在瓦罐裏煮著,還沒等煮熟,大家就搶著吃,把罐子都打破了,撒下一地的豆子,湯都潑在泥地裏。你隻顧從地上滿把地抓豆子吃,卻不小心連紅草葉子也送進嘴裏。葉子梗在喉嚨口,苦得你哭笑不得。還是我出的主意,叫你用青菜葉子放在手上一拍吞下去,才把紅草葉子帶下肚子裏去了……”朱元璋不等他說完,就命人將其推出去斬了。
由此可見,說話一定要看清對象,因人而異。任何交際都離不開特定的對象,與人說話,當然還必須根據對象的實際情況,像年齡、身份、地位、文化修養、性格、彼此之間的關係等,談判桌上說話要考慮當時的氣氛,哪些該談,哪些不該談。比如,打聽人家的年齡,對老年人不宜說“您幾歲?”最好說“您今年高壽?”或“您今年高齡?”對小孩就不能說“你年齡多大?”而應該說“你今年幾歲了?”說話不看對象,難免會事與願違。
優秀服務員李淑貞,就是看對象說話的一個範例:
有知識分子進店,李淑貞就會說:“同誌,您要用餐,請這邊坐。來個拌雞絲或溜裏脊,清淡利口,好不好?”
有工人同誌進店,李淑貞這樣講:“師傅,今個想吃過油肉,還是氽丸子?”
鄉下老大娘進店,李淑貞就會說:“大娘,您進城裏來了,趁身子骨還硬朗,隔一段就來轉轉,改善改善生活,您想嚐點啥?”
李淑貞在接待不同的顧客對象時,對知識分子,用語文雅、委婉;對工人同誌,用語直接、爽快;對鄉下老大娘,用語則通俗、樸實。這就恰到好處地適應了不同對象的不同愛好和文化修養。
說話要看對象,因人而異,這是一個常識,也是一個原則。曾有位偉人生動地說過:“射箭要看靶子,彈琴要看聽眾,寫文章說話倒可以不看讀者不看聽眾麼?”寫文章還要看讀者,更何況說話呢,為了順利達到說話的目的和效果,就不得不考慮因人而異了。比如對待一個身患絕症的病人,如果他是一個樂觀堅強、對生死超然無所謂的人,你不妨把實情和盤托出,讓他活得清楚,死個明白。如果他是一個軟弱膽怯、貪生怕死的人,那你就省些心,說些善意的謊言,讓他活個安穩,這樣做沒人會指責你。如果你對他如實相告,不就等於加速他的死亡嗎?
在俄羅斯流行這樣一句諺語:“語言不是蜜,卻可以粘住一切東西。”說話時要看對象,根據交際對象來說話,這就要求我們在說話時,能夠注意聽話人的性別、性格、文化程度、文化背景、心理狀態等因素。忽視了任何一個因素,都可能導致“無的放矢”,甚至還會給自己當頭一擊。
所以,在人際交往中,說話人不能我行我素,想說什麼就說什麼,而要看準對象,從對象的不同特點出發,說不同的話,從而創造一種和諧、融洽的氣氛,為你的人際交往加分。
3妙語使氣氛更融洽
對於某個人會說話,話說得好、說得妙的評語,我們聽到最多的就是:“看,他多幽默。”“看,他一開口就妙語連篇。”話說得好,說得妙,除了知識要淵博外,更重要的是思想要深邃曠達。博識給“說得好”提供了豐富的“語料”,而睿思則保證了其質是鑽石而不是瓦礫,是珍珠而不是魚目,令人在舒心的笑聲中感受到高品位精神文化的滋潤,在愉悅中認同並接受你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