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P
pāi
拍案叫絕
【注音】pāi àn jiào jué
【解詞】拍案:拍桌子。叫絕:叫好。絕:妙。
【解義】指拍桌子叫好,形容非常讚賞。
【出處】清·陳忱《水滸後傳》第一回:“使人見之,一個個都歡欣鼓舞,快意舒懷,不禁拍案叫絕。”
【例句】他那出色的表演,令觀眾們都~。
拍手稱快
【注音】pāi shǒu chēng kuài
【解詞】稱:說。快:痛快,愉快。
【解義】拍著手說痛快,多用來形容正義得到了伸張或事情的結局大快人心。
【出處】明·淩氵蒙初《二刻拍案驚奇》第三十五卷:“說起他死得可憐,無不垂涕;又見惡姑奸夫俱死,又無不拍手稱快。”
【例句】這些歹徒被一網打盡之後,人們無不~。
pái
排山倒海
【注音】pái shān dǎo hǎi
【解詞】排:推開。倒:翻倒。
【解義】推開高山,翻倒大海。比喻力量或聲勢浩大,不可阻擋。
【出處】宋·楊萬裏《六月二十四日病起喜雨》:“病勢初來敵頗強,排山倒海也難當。”
【例句】我軍以~之勢,向敵人發起了總攻。
pán
盤根錯節
【注音】pán gēn cuò jié
【解詞】盤根:樹根盤曲。錯節:枝節交錯。
【解義】原形容樹木根幹盤曲,枝節交錯,不易砍伐,後比喻事情錯綜複雜,很難處理。
【出處】《後漢書·虞詡傳》:“誌不求易,事不避難,臣之職也;不遇盤根錯節,何以別利器乎?”
【例句】你不調解還好,調解後反而令事情變得更加~了。
pàn
判若兩人
【注音】pàn ruò liǎng rén
【解詞】判:表示顯然(有區別)的意思。
【解義】指顯然有區別,就像兩個人一樣。形容一個人在不同場合,不同時間,態度、表現、外貌或性格等完全不同,如同兩個人。
【出處】清·李寶嘉《文明小史》:“須曉得柳知府於這交涉上頭,本是何等通融,何等遷就,何以如今判若兩人。”
【例句】十幾年不見,他變得成熟多了,和學生時代的他~。
páng
龐然大物
【注音】páng rán dà wù
【解詞】龐然:高而大的樣子。
【解義】形容體積大而笨重的東西,也可以形容貌似強大而實際虛弱的東西。
【出處】唐·柳宗元《三戒·黔之驢》:“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
【例句】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漸漸忘記了那無用的~。
旁敲側擊
【注音】páng qiāo cè jī
【解詞】側:旁邊。擊:敲打。
【解義】比喻說話或寫文章不從正麵直接說明,而從側麵曲折表達。
【出處】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十回:“雲岫這東西,不給他兩句……不過不應這樣旁敲側擊,應該明亮亮的叫破了他。”
【例句】如果他不告訴你事情的真相,你可以~地問一下。
旁征博引
【注音】páng zhēng bó yǐn
【解詞】征:征驗。引:用作證據。
【解義】廣泛尋求依據,多方援引例證。
【出處】曹靖華《采得百花釀蜜後》:“他旁征博引地舉了些不同事物在不同人的心目中有不同的看法和感觸之後,就接著說……”。
【例句】他為了表明自己的觀點,~,令人信服。
旁觀者清
【注音】páng guān zhě qīng
【解詞】旁觀者:在一旁觀看的人。
【解義】在一旁觀看的人比當事人清楚。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六回:“從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姐姐細想這寶硯雕弓,豈不是天生地設的兩樁紅定?”
【例句】我們做事時,不可忽視別人的意見,常言說:“當局者迷,~”,是很有道理的。
pāo
拋頭露麵
【注音】pāo tóu lòu miàn
【解詞】拋:暴露。
【解義】舊指婦女不受封建禮教的約束,出現在大庭廣眾之中。現指公開露麵。
【出處】葉聖陶《春光不是她的了》:“卻到這裏來拋頭露麵,好不識羞!”
【例句】這種場合,你最好不要~。
拋磚引玉
【注音】pāo zhuān yǐn yù
【解詞】拋:扔。
【解義】拋出不值錢的磚,引來極寶貴的玉。比喻先發表淺見,引出別人的高論。
【出處】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十八回:“剛才婢子費了唇舌,說了許多書名,原是拋磚引玉,以為借此長長見識,不意竟是如此。”
【例句】這個問題我先談談看法,就算是~吧!
pào
炮火連天
【注音】pào huǒ lián tiān
【解詞】火:火焰。天:天空。
【解義】形容戰場上火焰充滿天空。【出處】毛澤東《念奴嬌·鳥兒問答》:“炮火連天,彈痕遍地,嚇倒蓬間雀。”
【例句】在那~的戰爭歲月,邊區的小學生連一本像樣的教科書都沒有。
pēn
噴薄欲出
【注音】pēn bó yù chū
【解詞】噴薄:勢壯盛噴湧而出的樣子。
【解義】形容太陽初升時光芒四射的樣子。
【出處】毛澤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它是立於高山之巔遠看東方已見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
【例句】我站在甲板上望著那一輪~的朝陽,頓時覺得胸懷也像這海天一樣,無限寬廣了。
pēng
怦然心動
【注間】pēng rán xīn dòng
【解詞】怦然:形容心跳。
【解義】指由於受到某種事物的吸引,思想情感發生了變化。
【例句】麵對這麼一大筆錢,他不由得~。
péng
蓬頭垢麵
【注音】péng tóu gòu miàn
【解詞】蓬:蓬草,散亂。垢:汙穢,髒。
【解義】形容頭發散亂,臉上很髒。
【出處】宋·葉紹翁《四朝聞見錄·乙集·三王得》:“三王得,不知何許人,亦無姓名,語帶杭音,額有刺字,頭蓬麵垢,或數日食,莫跡其止宿。”
【例句】他雖然~,但相貌卻依然未改。
鵬程萬裏
【注音】péng chéng wàn lǐ
【解詞】鵬:傳說中的鳥。程:裏程。
【解義】比喻前程遠大。
【出處】元·無名氏《漁樵記》第一折:“俺也曾蠹簡三冬依雪聚,怕不的鵬程萬裏信風扶。”
【例句】我祝你們幾位一帆風順,~。
pī
披頭散發
【注音】pī tóu sàn fà
【解詞】散:散亂。
【解義】形容頭發長而散亂。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百零五回:“又見平兒披頭散發拉著巧姐哭哭啼啼的來說:‘不好了!……’”
【例句】她正在屋裏洗頭,聽到門外孩子的哭聲,就什麼也沒顧上想,~地跑了出來。
披荊斬棘
【注音】pī jīng zhǎn jí
【解詞】披:分開。斬:割、砍。荊、棘:多刺的植物。
【解義】形容掃除前進路上的障礙或克服創業過程中的重重困難。
【出處】清·呂留良《晚村文集·六·賈誼論》:“文帝之時,其左右朝廷,決天下之大計者,皆與高祖披荊斬棘,共起山澤者也。”
【例句】在黨的領導下,全國人民團結一致,~,向勝利進軍。
披星戴月
【注音】pī xīng dài yuè
【解詞】月:月色。
【解義】形容早出晚歸或連夜奔走。
【出處】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二折:“你隻合帶月披星,誰著你停眠整宿?”
【例句】解放軍指戰員~,晝夜兼程地趕往地震災區。
披肝瀝膽
【注音】pī gān lì dǎn
【解詞】披:剖開。瀝:打開。
【解義】剖開胸膛,露出肝膽。比喻對人或事業極端忠心,真誠。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一回:“公乃漢室皇叔,故剖肝瀝膽以相告。”
【例句】他們促膝長談,~,彼此都覺相見恨晚。
劈頭蓋臉
【注音】pī tóu gài liǎn
【解詞】劈:衝著。蓋:蒙,壓下來。
【解義】衝著頭和臉而來。指來勢突然而猛烈。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十四回:“奪過士兵手裏的棍棒,劈頭劈臉便打。”
【例句】豆大的雨點~地砸下來。
pí
皮開肉綻
【注音】pí kāi ròu zhàn
【解詞】綻:裂開。
【解義】皮膚和肌肉都開裂了。形容受到拷打的慘重傷勢。
【出處】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五十一回:“登時上來兩個,把大盜緊緊接住;那兩個舉起大板,打的皮開肉綻喊叫連聲。”
【例句】許雲峰同誌被敵人打得~,鮮血淋漓,可是,黨的秘密他始終沒有吐露一字。
疲於奔命
【注音】pí yú bēn mìng
【解詞】奔命:拚命奔走。
【解義】指被迫到處奔走而精疲力盡,也指事物繁多,忙不過來。
【出處】蔡東藩《慈禧太後演義》第八回:“那時軍官疲於奔命,顧了這邊,失掉那邊。”
【例句】抗日聯軍憑著熟悉的地形,在深山老林裏與敵人周旋,直弄得敵人~。
蚍蜉撼樹
【注音】pí fú hàn shù
【解詞】蚍蜉:一種大螞蟻。撼:搖動。
【解義】螞蟻搖動大樹。比喻自不量力。
【出處】毛澤東《滿江紅·和郭沫若同誌》:“螞蟻緣槐誇大國,蚍蜉撼樹談何易。”
【例句】就憑你們幾個想製服他們,簡直是~,自不量力。
pǐ
匹夫之勇
【注音】pǐ fū zhī yǒng
【解詞】勇:勇敢。
【解義】缺乏智謀而僅靠個人的勇氣。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二回:“顏良、文醜,匹夫之勇,一戰可擒。”
【例句】對那些狡猾的敵人,不能僅逞~,而必須用智慧。
否極泰來
【注音】pǐ jí tài lái
【解詞】否、泰:《周易》六十四卦中的兩個卦名,“否”指天地氣不和主不吉利,象征閉塞和失利;泰指天相和,象征通達順利。
【解義】惡運壞事到了極點,好運好事就要到來。形容情況有轉機。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十六回:“常言道:樂極生悲,否極泰來。”
【例句】多年來他一直窮困潦倒,沒想到~,得到貴人相助。
piān
偏聽偏信
【注音】piān tīng piān xìn
【解詞】偏:不全麵。
【解義】指不能全麵地了解情況,輕信一方麵的反映。
【出處】漢·王符《潛夫論·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例句】遇事要多加分析,不能~。
piāo
漂泊不定
【注音】piāo bó bù dìng
【解詞】飄泊:隨水漂流或停泊。泊:停留,暫住。
【解義】隨水漂流到哪兒就停在哪兒,沒有一定的方向。比喻東奔西走,生活不安定。
【出處】宋·範成大《元夜憶群從》:“遙憐好兄弟,飄泊雨江村。”
【例句】舊社會,藝人往往過著~的生活。
飄飄欲仙
【注音】piāo piāo yù xiān
【解詞】飄飄:輕飄飄,隨風飛起的樣子。
【解義】飄飄然將要升成仙。比喻輕盈飄飛如同天仙。也形容超然物外,脫離塵俗的神態。
【出處】清·魏秀仁《花月痕》第二十六回:“和癡珠同看那本白折的賦,見書法珠圓玉潤之中,另有一種飄飄欲仙的豐致,早讚不絕口!”
【例句】一進入此山,你就會感到出塵脫俗,~。
pín
貧賤不移
【注音】pín jiàn bù yí
【解詞】貧:貧困。移:改變。
【解義】貧困低賤的處境不能使人改變誌向。
【出處】《孟子·滕文公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例句】他雖然窮困潦倒,但~,他仍然充滿著信心。
pǐn
品頭論足
【注音】pǐn tóu lùn zú
【解詞】品:評論,衡量。
【解義】原指無聊地評論婦女的容貌,後泛指說長道短,多方挑剔。
【出處】清·蒲鬆齡《聊齋誌異·阿寶》:“遙見有女子憩樹下。晉少年環如牆堵,……女起,遽去,眾情顛倒,品頭題足,紛紛狂若;生獨默然。”
【例句】對一篇初學者的習作,不應這麼~,過分挑剔。
píng
平分秋色
【注音】píng fēn qiū sè
【解詞】平:平均。分:分配。
【解義】比喻雙方各得一半。
【出處】宋·李樸《中秋》:“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雲衢千裏明。”
【例句】小蘭和小軍的學習成績總是~,難分高低。
平鋪直敘
【注音】píng pū zhí xù
【解詞】鋪:鋪陳。序:敘述。
【解義】指說話或寫文章不加修飾,沒有起伏,重點不突出。
【出處】巴金《春》:“周氏雖然隻是在平鋪直敘地說話,但聲音裏卻含了一點不滿。”
【例句】這篇文章雖說是~,直抒胸臆,但讀起來也饒有興趣。
平起平坐
【注音】píng qǐ píng zuò
【解詞】平:平等。
【解義】比喻彼此地位和權力平等。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四十七回:“其中很有幾個體麵人,平時也到過府裏,同萬太尊平起平坐的,如今卻被差役們拉住了辮子。”
【例句】他和弟弟在家裏~,但在單位卻是上下級的關係。
平心靜氣
【注音】píng xīn jìng qì
【解詞】平:保持。
【解義】保持冷靜態度,不感情用事。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七十四回:“且平心靜氣,暗暗訪察,才能得這個實在。”
【例句】事過之後,我~地一想,自己確實也有不對的地方。
平白無故
【注音】píng bái wú gù
【解詞】平白:憑空。故:緣故。
【解義】無緣無故,沒有理由。
【出處】《創業》第三章:“不會是她,憑白無故的她幹嗎幫我拾糞呢?”
【例句】你~地為什麼不去上學?
平步青雲
【注音】píng bù qīng yún
【解詞】青雲:高空,喻指優越地位。
【解義】從平地步入天空。比喻突然升到很高的地位。
【出處】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九回:“林子洋拍手笑道:‘妹夫如今竟是平步青雲了。’”
【例句】他老是幻想自己能~,升官發財。
平淡無奇
【注音】píng dàn wú qí
【解詞】奇:特殊。
【解義】(事物或文章)平常、一般化,沒有曲折、突出、感人的地方。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十九回:“聽起安老爺這幾句話,說來也平淡無奇,瑣碎得緊,又不見得有什麼驚動人的去處。”
【例句】大家因為時常見到聽到接觸到,都覺得那些事物~,很少在意。
評頭品足
【注音】píng tóu pǐn zú
【解詞】評:評論。
【解義】原指舊時一些人無聊地評論婦女的容貌。現泛指人對中多方挑剔,說長道短。
【出處】清·壯者《掃迷帚》第十五回:“兩個婦女及各寮娼妓,冶容豔色,躑躅僧房。輕薄少年,多於廟前廟後,評頭品足。”
【例句】今天把這種事情擺在大家麵前,在座的各位就,~吧!
萍水相逢
【注音】píng shuǐ xiāng féng
【解詞】逢:聚集。
【解義】像浮萍在水上互相聚在一起。比喻偶然相逢。
【出處】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十九回:“我與足下未遇之先,已受先施之惠,及至萍水相逢,怎好為我破格。”
【例句】雖然大家~,但共同的命運卻把每一個人都緊緊地連在一起了。
pò
迫不得已
【注音】pò bù dé yǐ
【解詞】迫:被迫、逼迫,迫於無可奈何。已:終止,完結。
【解義】由於逼迫,沒有辦法,不得不那麼做。
【出處】《漢書·王莽傳上》:“迫不得已,然後受詔。”
【例句】村口的小橋被洪水衝垮了,~,我們隻能繞遠道上學了。
迫不及待
【注音】pò bù jí dài
【解詞】迫:緊迫。待:等待。
【解義】指等不及,急迫得不能再等待。
【出處】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六回:“且係酒後遊戲,該仙子何以迫不及待。”
【例句】公布期末考試成績時,全班每個同學都~地想早些知道自己的成績怎樣。
迫在眉睫
【注音】pò zài méi jié
【解詞】眉、睫:眉毛和睫毛。
【解義】比喻情況十分緊迫,事情已臨眼前。
【出處】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章:“東照本不應前來多讀,但國家糜爛至此,南宋之禍迫在眉睫,東照實不能不下來一見大人。”
【例句】大火就要燒到油庫了,就在這~的時候,解放軍戰士衝進了火海,奮力撲火。
破釜沉舟
【注音】pò fǔ chén zhōu
【解詞】釜:古代的一種鍋。
【解義】打破飯鍋,把船弄沉。比喻隻能前進,不能後退。
【出處】梁啟超《南學會敘》:“震撼精神,致心皈命,破釜沉船,以圖自保於萬一。”
【例句】這場拔河比賽,我們一連輸兩場,還有最後一場,大家隻能是~了。
破鏡重圓
【注音】pò jìng chóng yuán
【解詞】破:破裂。
【解義】圓鏡打破後重新合攏。比喻夫妻失散或破裂後重新團圓和好。
【出處】元·施君美《幽閨記·推就紅絲》:“破鏡重圓從古有,何須疑反生愁?”
【例句】他與妻子分手之後,一直希望她回心轉意,~。
破涕為笑
【注音】pò tì wéi xiào
【解詞】涕:眼淚。破涕:止住淚水。
【解義】停止了哭,反而笑了。形容由悲哀轉為喜悅。
【出處】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十回:“今幸見世兄如此英英玉立,可稱嗣續有人,又要破涕為笑。”
【例句】老奶奶見兒孫圍在身旁,心中甚感安慰,~,一家三代人從此不再分離,過起了溫飽富足的日子。
破綻百出
【注音】pò zhàn bǎi chū
【解詞】綻:裂開。破綻:指衣服上的裂口。
【解義】形容漏洞很多,很不周密。
【例句】這篇論文~,不能采用。
pū
撲朔迷離
【注音】pū shuò mí lí
【解義】原指把兔子提起來時,雄兔腳亂動,雌兔眼半閉,這時很易分辨雄雌,但當兔子在地上跑時,就難分雌雄了。後比喻情況十分錯綜複雜,難以辨別。
【出處】《樂府詩集·無名氏〈木蘭詩〉》:“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兩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
【例句】這件案子~,非常複雜。
鋪天蓋地
【注音】pū tiān gài dì
【解詞】鋪:布滿。
【解義】布滿天空,蓋住大地。形容來勢凶猛,充滿了天地。
【出處】杜鵬程《保衛延安》第五章:“周大勇跟自己主力部隊在一塊的時候,就是敵人遮天蓋地撲來,他心也是穩當的。”
【例句】這一天,暴風雪~,路上不見行人。
鋪張浪費
【注音】pū zhāng làng fèi
【解詞】鋪張:講排場。
【解義】過分講排場而浪費錢財。
【出處】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上的講話》:“所以要為召開‘八大’而鬥爭者,就是要把缺點、錯誤改正,比如鋪張浪費,大屋頂這樣一些東西,認真地負責地改一下。”
【例句】雖然生活富裕了,但是,我們仍然要提倡勤儉節約的作風,反對~的行為。
pǔ
普天同慶
【注音】pǔ tiān tóng qìng
【解詞】普:普遍,全。天:天下。慶:慶賀。
【解義】指普天之下的人共同歡慶。
【出處】《三國誌·魏書·郭淮傳》:“今溥天同慶而卿最留遲,何也?”
【例句】粉粹了“四人幫”反革命集團,真是舉國歡騰,~。
Q
qī
七上八下
【注音】qī shàng bā xià
【解詞】上、下:指方向。
【解義】形容心神不定,慌亂不安。
【出處】宋·朱熹《朱子語類》:“聖賢真可到,言語不誤人。今被引得七上八下,殊可笑。”
【例句】玲玲今天考試沒及格,一路上,她心裏~的,不知如何向父母交代。
七嘴八舌
【注音】qī zuǐ bā shé
【解詞】嘴:嘴巴,指說話。
【解義】形容你一句,我一句,人多嘴雜;或形容群眾充分發表意見。
【出處】《三遂平妖傳》:“慈長老被眾僧七嘴八舌氣得開口不得,回到房中落了幾點眼淚。”
【例句】調皮的人們圍上來,~打趣他。
七竅生煙
【注音】qī qiào shēng yān
【解詞】七竅:口和兩眼、兩耳、兩鼻孔。
【解義】形容氣憤到了極點,好像耳、目、口、鼻都要冒出火來。
【出處】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十四回:“他老婆聽了,便氣得三屍亂暴,七竅生煙。”
【例句】他被氣得~,渾身發抖,連話都說不出來了。
七情六欲
【注音】qī qíng liù yù
【解詞】七情:喜、怒、哀、懼、愛、惡、欲。六欲:生、死、耳、目、口、鼻。
【解義】泛指人的一切感情和欲望。
【例句】~人皆有之。
妻離子散
【注音】qī lí zǐ sàn
【解詞】妻:妻子。子:兒女。
【解義】一家人被迫分離,不得團聚。
【出處】宋·辛棄疾《美芹十論·致能第七》:“不幸而死,妻離子散,香火蕭然,萬事瓦解。”
【例句】這個賭徒屢教不改,導致~,家破人亡。
淒風苦雨
【注音】qī fēng kǔ yǔ
【解詞】淒風:寒冷的風。苦雨:久下不停的雨。
【解義】形容天氣惡劣。後用來比喻境遇悲慘淒涼。
【出處】元·楊顯之《瀟湘雨》第三折:“時遇秋天,怎當那淒風冷雨,過雁吟蟲,眼前景物,無一件不是牽愁觸悶的。”
【例句】舊社會,有多少人常常在~中過著沿街乞討的生活。
欺人太甚
【注音】qī rén tài shèn
【解詞】甚:過分。
【解義】指欺負人到了令人難以容忍的程度。
【出處】元·鄭廷玉《楚昭公疏者下船》第四折:“某想伍員在臨潼會上……一口寶劍,筵前舉鼎,欺人太甚!”
【例句】他~,我們找他算帳去。
欺世盜名
【注音】qī shì dào míng
【解詞】欺:欺騙。世:世人,當時的人。盜:竊取。名:名譽。
【解義】比喻采取不正當的手段蒙混世人,以竊取名譽。也作“偷世竊名”。
【出處】宋·蘇洵《辨奸論》:“王衍之為人也,容貌言語,固有以欺世而盜名者。”
【例句】反動軍閥~,竊取了北伐的勝利果實。
qí
齊心協力
【注音】qí xīn xié lì
【解詞】齊心:思想一致,心往一處想。協:共同合作。
【解義】形容思想認識一致,為一個目標共同努力。也作“齊心同力”。
【出處】《周書·崔謙傳》:“然後與宇文行台,同心協力,電討不庭,則桓文之勳,複興於茲日矣。”
【例句】工人們~,隻用一天時間就把道路修好了。
其貌不揚
【注音】qí mào bù yáng
【解詞】其:他的。不揚:不出眾。
【解義】原來形容人外貌不漂亮。現在有時也用以形容器物。
【出處】唐·裴度《自題寫真讚》:“爾才不長,爾貌不揚,胡為將。胡為相。”
【例句】他雖然~,但學識淵博、智慧過人,機警敏感,出語不凡,所以深受帝王賞識。
奇恥大辱
【注音】qí chǐ dà rǔ
【解詞】奇:罕見的。
【解義】形容極大的恥辱。
【出處】梁啟超《飲冰室文集·中國積弱溯源論》:“他人視為大恥奇辱,不能一刻忍受,而彼怡然安為本分,是即所謂奴性者也。”
【例句】慈禧賣國求榮,喪權辱國,給中華民族釀成了~。
奇花異草
【注音】qí huā yì cǎo
【解詞】奇:珍奇,少見的。
【解義】稀有的,不易見到的珍貴花草。
【出處】明·馮夢龍《東周列國誌》第五十回:“命岸賈於絳州城內,起一座花園,遍求奇花異草,種植其中。”
【例句】植物園裏的~真好看。
奇珍異寶
【注音】qí zhēn yì bǎo
【解詞】寶:寶物。
【解義】珍貴奇異的寶物。
【出處】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嗟呼,世不乏奇珍異寶,乏識者耳。”
【例句】故宮博物院裏,陳列著許多曆代留傳下來的~,吸引著無數的參觀者。
棋逢對手
【注音】qí féng duì shǒu
【解詞】棋:下棋。
【解義】下棋遇到實力相當的人。比喻雙方實力不相上下。
【例句】今晚爭奪冠軍的兩個隊真是~,打得難解難分。
旗開得勝
【注音】qí kāi dé shèng
【解詞】旗:軍旗,旗子。
【解義】旗子一打開就取得勝利。形容剛開始打就取得勝利,又比喻事件剛開始就取得成功。”
【出處】元·無名氏《射柳捶丸》:“托賴主人洪福,旗開得勝,馬到成功。
【例句】這次南下洽談生意,~,很快就談好了。
旗幟鮮明
【注音】qí zhì xiān míng
【解詞】鮮明:鮮豔。
【解義】原指交戰時軍旗鮮豔照人,現比喻觀點明確,態度鮮明。
【例句】我們要~地反對這種勞民傷財的事。
旗鼓相當
【注音】qí gǔ xiāng dāng
【解詞】旗:軍旗。鼓:戰鼓。
【解義】古時作戰以軍旗和戰鼓來指揮,喻指兩軍對陣。後比喻雙方勢均力敵,不相上下。
【出處】《後漢書·隗器傳》:“如今子陽到漢中三輔,願因將軍兵馬,旗鼓相當。”
【例句】這場比賽,雙方~,實力都很強,現在預測勝負還有些為時過早。
騎虎難下
【注音】qí hǔ nán xià
【解詞】虎:老虎。
【解義】比喻做事遇到困難,但迫於形勢又不能中止。
【出處】南朝·宋·何法盛《晉中興書》:“蘇峻反,溫嶠推陶侃為盟主,侃西歸,嶠說侃曰:‘……今日之事,義無旋踵,騎虎之勢,可得下乎?’”
【例句】事到如今,我也不知該怎麼做才好,實在是~。
qǐ
豈有此理
【注音】qǐ yǒu cǐ lǐ
【解詞】豈:哪裏。
【解義】指極為荒謬,決無道理。
【出處】宋·蘇軾《論賞罰及修河事》:“白日殺人,不辨男女,豈有此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