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篇
故事:勸君莫做守財奴,死去何曾帶一文
《儒林外史》裏有個叫嚴監生的人,得了重病,一連三天不能說話,已經快不行了。晚上,擠了一屋子的人,桌上點著一盞燈。嚴監生喉嚨裏的痰響得一進一出,一聲接著一聲,卻總是沒有斷氣,還伸著兩個指頭。
大侄子問是不是還有兩筆銀子沒有吩咐,他搖搖頭。媽媽問是不是兩位舅爺不在跟前,他也搖頭,那手隻是指著不動。
他老婆慌忙擦了眼淚,說:“我知道你的意思,你是為那盞燈裏,點了兩根燈草,不放心,怕浪費油。我現在挑掉一根就是了。”說完,她忙走去挑掉一根燈草。
大家再看嚴監生,他已經沒氣了。
這是一個典型的守財奴形象,作者寫這個故事是要告訴人們:人活一世不要過於吝嗇(lìnsè),以至成為金錢的奴隸,離開人世是連一文錢也帶不走的。
安不可忘危,治不可忘亂
【釋義】指國泰民安時不要忘記曾經存在的危險,國家治理好了也不要忘記還可能出現戰亂。
【例句】雖然現在我們欣逢盛(shènɡ)世,但要記住“安不可忘危,治不可忘亂”,千萬不可放鬆警惕(tì)。
安樂須防患難時
【釋義】指在安寧平靜的日子裏,需要防備意外之事。告誡人們在順境中也要以防不測。
【例句】天有不測風雲,“安樂須防患難時”,此乃明智之舉。
不怕頭斷身裂,愛國誌堅如鐵
【釋義】強調愛國之心鋼鐵般堅固,為了祖國的利益不惜犧牲自己的性命。
【例句】無數革命烈士做到了“不怕頭斷身裂,愛國誌堅如鐵”,他(她)們將永垂不朽(xiǔ)。
存不忘亡,安不忘危
【釋義】生存時不忘死亡,安定時不忘災難,告誡人們太平盛世也要防備不測風雲。
【例句】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家庭,都應懂得“存不忘亡,安不忘危”,防患於未然。
得人心者得天下
【釋義】指做事隻有贏得民心,才能獲得成功。
【例句】俗話說得好:“得人心者得天下”。你在處理這事件時,一定要順乎民心。(王朝柱《龍雲和蔣介石》)
得賢者昌,失賢者亡
【釋義】指能得到賢人的扶佐,國家必定繁榮昌盛;反之,國家就會逐漸衰亡。
【例句】周瑜說:“自古‘得賢者昌,失賢者亡’。當今之計,須求高明遠見為輔,才可定江東。”
國正人心順,官清民自安
【釋義】國家執法嚴明,才能順應民心;為官清正廉潔,老百姓才能安居樂業。
【例句】禦史欽差正襟危坐:“‘國正人心順,官清民自安’,你管轄(xiá)的範圍內,百姓叫苦連天,你這個官是怎麼當的?”狗縣官聽了雙腿瑟瑟(sè)發抖。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釋義】政:事務。指不擔任某項職務,就不為某職而操心。
【例句】馬鞍坡戰鬥打得這樣糟糕,你幹什麼了?你以為當個挑夫就沒有責任了嗎?“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這可不是共產黨員應有的態度。(黎汝清《葉秋紅》)
官風正,民風清
【釋義】指當官的清正廉潔,社會風氣就會與之相近。
【例句】作為一方父母官,應以身作則,杜絕一切不良風氣,民風正,官風清,否則會影響大局。
家不和要敗,國不和要亡
【釋義】指家庭不和睦(mù)就不會興旺,國家不太平就要滅亡。
【例句】古語常說:“家不和要敗,國不和要亡”。我們夫妻二人應互相理解,同舟共濟。
家貧出孝子,國亂顯忠臣
【釋義】指孝順的子女多半生於貧窮家庭;隻有國難當頭時才能看出誰是忠臣。
【例句】自古以來,國家有難時,總有一些仁人智士站出來保家衛國,“家貧出孝子,國亂顯忠臣”一點不假。
將相不和,國有大禍
【釋義】舊指文武高官不團結,會導致國家瀕(bīn)臨災難。
【例句】“將相不和,國有大禍”,文武百官勾心鬥角,到頭來受損失的是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