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麵的話
1894年,蘇聯著名兒童文學作家維塔利·比安基誕生在涅瓦河畔一個自然科學家的家庭。比安基的父親是一位著名的動物學家,他們家住在俄國科學院附屬的公寓裏,靠近彼得堡大學、民族博物館和動物博物館。
在比安基眼裏,父親是一位“森林學教師”,他對森林中所有不容易被人們發現的小路和小溪都很熟悉。每當父親帶著比安基到森林裏去的時候,就會告訴他各種飛鳥的名字,教給比安基如何根據它們飛行的姿勢和走路留下的腳印,來識別這些飛禽走獸。
比安基對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從父親那裏獲取了極豐富的科學營養,並終生保持著觀察動物和做筆記的好習慣。
中學畢業後,比安基又來到彼得堡大學,進入他熱愛的生物係學習。但是不久就爆發了戰爭,比安基被征入伍。即使在“十月革命”和國內戰爭時期,比安基仍然堅持他對大自然的研究,並把自己所得到的知識告訴身邊每一個感興趣的年輕人。
戰爭結束後,比安基來到阿爾泰地區的一所中學教動物課,而且積極參與鄉土博物館的籌建工作,後來這所博物館就被命名為比安基博物館。
比安基1922年秋回到聖彼得堡(當時叫列寧格勒)後,生活過得極其艱苦,隻能靠寫些文章和翻譯文件勉強度日,有時還要接受他哥哥們的接濟。
在這一段時間,比安基參加了學前教育學院附設的一個小作家培訓班。他在大家的建議下,開始寫自己熟悉的森林動物題材的作品,比如:《誰的鼻子更好?》、《這是誰的腿?》、《它們都是用什麼來唱歌的?》等短篇小說,以及《漫長的跨海之旅》、《嗚嗚的叫聲》等中篇小說。
再後來,比安基被流放到烏拉爾斯克,但他仍然堅持寫作。他把這些作品寄回小作家培訓班,深受大家的歡迎。
結束了兩年的流放生活之後,比安基於1929年冬回到聖彼得堡的家裏。
比安基一生堅持到大自然中去考察,認真記錄鳥類的生活狀態和自己打獵時候的經曆。他這些有趣的記錄,加上他精確的分析,形象化的感覺,詩意化的描寫,使作品形成了獨特的風格。
比安基有許許多多的朋友,他的朋友中,既有和他年齡差不多的,也有很多年輕人。他們或者熱愛文學藝術,或者醉心於自然動物,或者喜歡打獵。比安基把自己的寫作和生活觀察經驗都毫無保留地告訴給了身邊的人們。
比安基從事創作30多年,為少年兒童寫下大量的“充滿著童心樂趣”的中短篇小說。其中最著名的是《森林報》,1927年初版後即大受歡迎,到1961年已經再版了10次。近年來,《森林報》仍然多次再版,並被譯成多種語言,在英國、中國、德國、法國、日本等國家出版。
1959年,比安基因腦溢血逝世。在他生病期間,他還特地為中國的少年兒童朋友們寫了很多作品。我們要永遠記住這位中國讀者的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