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天文曆法理論(3 / 3)

正是因為彗星形態的多樣化,古人便以為它們是不同類的天體而分別命名。對於彗尾長且直的彗星,叫掃星或彗星,實際上“彗”字就是掃帚的意思。對於彗尾稍短略有彎曲的彗星,叫孛星或拂星。彗星呈鉤狀的,叫蚩尤之旗。有幾條彗尾的彗星,很罕見,叫五殘、獄漢或昭明。

《晉書·天文誌》關於彗尾現象有一段話:“彗體無光,傅日而為光,故夕見則東指,晨見則西指。在日南北皆隨日光而指,頓挫其芒,或長或短。”明確指出太陽與彗尾方向的關係。如果沒有多次觀測作基礎,很難提出這種見解。

彗星還有分裂現象,雖然很少,但中國古籍中也有記載。《新唐書·天文誌》裏寫道:“唐乾寧三年十月,有客星三,一大二小,在虛、危間,乍合乍離,相隨東行,狀如鬥。經三日,而二小星沒。其大星後沒虛、危。”客星,在這裏指彗星。這段話描述的是已經分裂成三部分的彗星在虛宿和危宿之間出沒的情形。

變星

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強調觀測恒星的位置,卻不重視恒星亮度的定量化,一些描述,如明大、光潤、光芒小等,概念很模糊,理解上因人而異。隻有變星,而且是亮度變幅在可見和不可見之間的變星,才會引起天文學家的注意而被記錄下來。

《史記·天官書》裏記載:“有句圜十五星屬杓,曰賤人之牢。其牢中星實則囚多,虛則開出。”後兩句很重要,意思是如果“牢”裏星比較滿則囚犯就多,“牢”裏星稀將赦免囚犯。有時星多,有時星少,說明有些恒星的亮度在變化。當它們變成六等以上的星時就為人們所見,反之,就好像消失了。司馬遷所說的賤人之牢,就是後來的七公星官和貫索星官,對照現代星圖,這部分天區相當於北冕座。北冕座確實有三顆變星,北冕座α、北冕座T和北冕座R,亮度變幅分別為2m—9.m5、5.m8—12.m5和6.m1—12m,都變化在可見與不可見之間,證實了古人的觀察是正確的。

關於恒星亮度變化的占文還有很多,在去偽存真之後,將成為不可多得的研究資料。

新星和超新星

新星和超新星都屬於變星,是爆發型的變星。新星爆發時,其亮度幾天之內可增加幾千至幾萬倍,隨後慢慢變暗,一般經過幾年或幾十年,還原到爆發前的亮度。超新星的爆發規模更大,亮度增加幾千萬甚至幾億倍。

中國古代有關新星的可靠記錄有50多例,超新星有10多例。最早的超新星記錄見於《後漢書·天文誌》的記載:“中平二年(185)十月癸亥,客星出南門中,大如半筵,五色喜怒,稍小,至後年六月乃消。”“南門中”大致對應現代星圖中的半人馬座β星,在β星的東南不遠處,已證實存在一個射電源,有極大的可能就是那顆“客星”的遺留物。

天關客星位置圖在尋找古代超新星與現代光學天體的對應關係上,1054年超新星是最先被證認的。據《宋會要》記載:“至和元年五月晨出東方,守天關,晝見如太白,芒角四出,色赤白,凡見二十三日。”至和元年五月,相當於公元1054年六七月間,天關星即金牛座ξ。這是當時司天監的觀測記錄。1731年,英國天文愛好者比維斯用小型望遠鏡在這個位置上發現一個橢圓形霧斑。1844年英國人W.P.羅斯通過大型望遠鏡觀察到它的纖維狀結構,並根據其外觀,命名為蟹狀星雲。1921年美國人鄧肯研究兩組相隔12年的照片,驚奇地發現蟹狀星雲在膨脹。1942年荷蘭天文學家奧爾特從星雲的膨脹速度,反推出這些纖維狀物質大約是900年前從一個密集點飛散出來的。經過很多天文學家的計算、分析,證實了蟹狀星雲就是1054年超新星爆發後的遺跡。1969年在蟹狀星雲中又發現一顆脈衝星。早在1934年,德國天文學家巴德就曾在理論上預言過,超新星爆發後,其中心部分將坍縮,變成體積小、密度極高、快速旋轉的中子星。這顆脈衝星所反映出來的物理特征與預言完全合拍。說明確實存在過一次超新星爆發,因而從另一個方麵證實了蟹狀星雲形成的原因。中子星的發現,成為20世紀60年代天文學的四大發現之一。

中國古代關於奇異天象的大量記錄,與世界上任何國家相比,都是最可靠的,最完整的,從數據角度來說,可用率最高。古代記錄為現代科學研究服務,是當年占星家們絕對想不到的事情。將來,當科學進一步發展時,這些記錄也許會顯示出更高的價值。

天文分野占

在古人心目中,天是人格化的,天與人是要發生天人感應的。天下之大,東西南北,國域州郡很多,所謂吉凶,就不能一概而論。某一種異常天象的出現,不一定對應全世界,而隻能對應於某國、某州或某郡。這個吉凶究竟發生於何地,都有一個對應關係,這種天區與地域對應的法則,便是分野理論。

有關分野的觀念,起源很早。《周禮·春官·宗伯》就有“以星土辨九州之地”,以觀“天下之妖祥”的記載。即已開始將天上不同的星宿,與地上不同的州、國一一對應起來。天上的分區,大致是以二十八宿配十二星次,地上則配以國家或地區。現以《漢書·地理誌》為據加以對照:

《漢書·地理誌》載天文地理分野表

地區韓

地宋

地燕

地吳

地粵

地齊

地衛

地魯

地趙

地魏

地秦

地周

地楚

地天區角

氐房

心尾

箕鬥牛

女虛

危室

壁奎

胃昂

畢觜

參井

鬼柳

張翼

軫《淮南子·天文訓》所載與此類似。以上將天和地的對應關係分為13組,但與其他的分野資料進行對比可以得知,天地對應關係的分組,並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史記·天官書》又有如下的恒星分野:

秦之疆也,候在太白,占於狼弧;吳楚之疆,候在熒惑,占於鳥衡;燕齊之疆,候在辰星,占於虛危;宋鄭之疆,候在歲星,占於房心;晉之疆,亦候在辰星,占於參閥。

這個分野隻列出八個國家,除地域與恒星對應外,還記載了五星與國家的對應關係。

分野的思想,大約產生於春秋戰國時代,所以地域有時稱晉國,有時稱趙魏,但僅限於中原地區。不過,秦漢統一以後,分野思想還在繼續發展,這時的地理分區就不再是國家,而是12州。從13國經8國到12州,也許反映出分野思想的演變過程,由天上的二十八宿對應於地上的12州,正與一年四季中的12個月相對應,似乎更可以看到分野思想的成熟。

在天與地的對應關係建立以後,占星就有了一個基礎。這樣,當天上某個區域或星宿出現異常天象時,它所反映出的火災、水災、兵災、瘟疫等,就有一個相應的地域可以預言。例如,《續漢書·天文誌》就記載了漢明帝永平九年(66)正月彗星出現及其應驗的事例,這次彗星出現在牽牛宿,長八尺,彗尾通過建星,一直到達箕宿、心宿和房宿的南部,經過50餘天才隱滅不見。以後,就發生廣陵王荊和沈諒、楚王英和顏忠兩件謀反的事,事情敗露以後,都以自殺了結。這次彗星出現為什麼會被認為應驗在這兩個王身上呢?這是由於牽牛宿的分野在吳、越,房、心的分野為宋,而廣陵屬吳地,彭城屬宋地,所以應驗在這兩件事上麵。

又例如,《三國誌》記載在東漢桓帝時於宋楚分野的地方有黃星出現,當時有一個姓殷的占星家曾預言,50年以後,當有聖人出現在豐、沛這個地區,其鋒芒將銳不可當。而50年以後,就有曹操破袁紹的大事,群雄沒有可以與之匹敵的。曹操家在毫縣,屬宋地,故被認為應驗了黃星出現於宋楚分野的瑞祥。日占和月占

日占和月占是中國古代比較典型的星占,它們所涉及的範圍很廣,例如,太陽上出現黑子、日珥、日暈,太陽無光,二日重見等。另外,古人對日食的發生也很重視,天文學家都在受命進行嚴密監視,日食出現的方位、在星空中的位置、食分的大小和日全食發生後周圍的狀況,都是人們所關注的大事。

《晉書·天文誌》在記載日食與人間社會的關係時說:“日為太陽之精,主生養恩德,人君之象也。”“日食,陰侵陽,臣掩君之象,有亡國。”李淳風的《乙巳占》則說:“天下太平,雖交而不能食。食即有凶,臣下縱權篡逆,兵革水旱之應兆。”

既然發生了日食,這便是凶險不祥的征兆,天子和大臣不能眼看著人們受災殃,國家破敗,故想出各種補救的措施,以便回轉天心。天子要思過修德,大臣們要進行禳救活動。《乙巳占》記載的禳救的辦法是這樣的:當發生日食的時候,天子穿著素色的衣服,避居在偏殿裏麵,內外嚴格戒嚴。皇家的天文官員則在天文台上密切地監視太陽的變化。當看到了日食時,眾人便敲鼓驅逐陰氣。聽到鼓聲的大臣們,都裹著赤色的頭巾,身佩寶劍,用以幫助陽氣,使太陽恢複光明。有些較開明的皇帝還頒罪己詔,以表示思過修德。

月占的情況與日占大同小異,由於月食經常可以看到,故後人就較少加以重視了。不過,月食發生時,占星家比較看重月食發生在恒星間的方位,關注其分野所發生的變化。除掉月食占以外,還有五星等占卜。

行星占

行星占又稱為五星占,因為除掉日月以外,在太陽係內肉眼所見能作有規律的周期運動的,就隻有五大行星。由於中國古代五行思想十分流行,五星也就自然地與五行觀念相附會,連五顆星的名字也與五行的名稱一致。五星的星占在所有的星占中占有極重要的位置,自春秋戰國至明代,五星一直都是占星家重要的占卜對象。

《開元占經》引《荊州占》說:

五星者,五行之精也。五帝之子,天之使者。行於列舍,以司無道之國。王者施恩布德,正直清虛,則五星順度,出入應時,天下安寧,禍亂不生。人君無德,信奸佞,退忠良,遠君子,近小人,則五星逆行、變色、出入不時……眾妖所出,天下大亂,主死國滅,不可救也。餘殃不盡,為饑、旱、疾疫。

行星占包括的範圍極廣,有行星的位置推算和預報,有行星的淩犯觀測,有行星的顏色、大小、光芒、順逆等的觀測。

古人以為,五大行星各有各的特性,它們在天空的出現,各預示著一種社會治亂的情況。例如:木星為興旺的星,故木星運行至某國所對應的方位該國就會得到天助,外人不能去征伐它,如果征伐它,必遭失敗之禍;火星為賊星,它的出現,象征著動亂、賊盜、病喪、饑餓等,故火星運行到某國所對應的方位,該國人民就要遭災殃;金星是兵馬的象征,它所居之國象征著兵災、人民流散和改朝換代;水星是殺伐之星,它所居之國必有殺伐戰鬥發生;土星是吉祥之星,土星所居之國必有所收獲。故漢宣帝時,看到土星出東方,認為是吉兆,對中國有利,所以命令趙充國趕快去征討西羌。劉歆想反對王莽,發動政變時,還要等待選一個金星出東方的日子,終於錯過了時機。

觀看行星所處的方位,是占星家的重要工作。公元前637年晉惠公去世,秦國護送晉公子重耳返國奪取王位時,重耳問晉大夫董因是否會成功,董因說:“歲在大梁,將集天行,元年始受,實沈之星也。實沈之虛,晉人是居,所以興也。今君當之,無不濟矣。”是說重耳繼承王位時,正逢歲星處於實沈的星次。實沈正是晉人之星,是興旺的象征,故重耳此時繼承王位,沒有不成功的道理。實沈對應於畢、觜、參等宿,正是晉之分野,故有此說。

占星家對五星淩犯也很重視,現僅舉火星侵犯鬥宿一例,以說明古人具體的占法。古時的占星家認為,火星犯南鬥,就有“謀反者”,有“破軍殺將”事。漢景帝元年(前156)七月火星留守在南鬥,三年後就發生了吳楚七國之亂(《漢書·天文誌》);東漢順帝永和二年(137)八月火星又犯南鬥,第二年的五月就發生了吳郡人羊珍等反叛的事,同時,九江又發生了蔡伯流等數百人造反的事;靈帝熹平元年(172)十月火星又進入南鬥星中,在當年十一月就發生了會稽許昭造反自稱越王的事(《續漢書·天文誌》)。上述事例,都被認為是占星的應驗。

恒星占

恒星也有獨立的占法,大致可分為二十八宿占和中官占、外官占。占星家不停地對各種星座進行細致的觀察,觀看其有無變動。一有動向,便預示著人間社會的一種變化。舉例說,占星家認為,尾星是主水的,又是主君臣的,當尾星明亮時,皇帝就有喜事,五穀豐收,不明時,皇帝就有憂慮,五穀歉收。如果尾星搖動,就會出現君臣不和的現象。又如,天狼星的顏色發生變化,就說明天下的盜賊多。南方的老人星出現了,就是天下太平的象征,看不到老人星,就有可能出現兵亂。

彗星占

在中國古代的星占理論中,彗星的出現,差不多均被看作災難的象征。《乙巳占》關於彗星的論述說:

長星(即彗星),……皆逆亂凶孛之氣。狀雖異,為殃一也。為兵、喪,除舊布新之象。……凡彗孛見,亦為大臣謀反,以家坐罪,破軍流血,死人如麻,哭泣之聲遍天下。臣殺君,子殺父,妻害夫,小淩長,眾暴寡,百姓不安,幹戈並興,四夷來侵。

中國古代將彗星看作災星的由來已久,早在春秋戰國時即有記載,例如,《左傳》就記載了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出現的彗星,當時有星孛於北鬥,周朝的內史叔服預言說,不出七年,宋、齊、晉國的國君都將死於戰亂之中。

除掉分野占、日占、月占、行星占、恒星占、彗星占以外,還有客星占、流星占等,限於篇幅,不再作具體介紹。

陰陽二氣

許多極普通的名詞,都與氣有關。例如:節氣,氣候,氣化,氣勢,氣質,運氣等等,使用起來習以為常,但要真正給氣下一個定義卻不容易。《辭海》解釋說:“通常指一種極細微的物質,是構成世界萬物的本源。”這種說法既不充分也不全麵,沒有涉及氣的種類及其運動和相互作用的特性。

如果仔細分析古代氣的觀念,就會發現氣是有屬性的,在宇宙間沒有無屬性的中性的氣存在。它是由陰氣和陽氣組成。後世對作為哲學觀念的陰陽二字應用得十分廣泛,但追本求源,陰陽的觀念最早隻是起源於曆法和季節的變化。《周易》賴以建立的基礎就是陰陽,利用陽爻和陰爻組成八卦。《係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之義配日月”。《春秋繁露·陰陽終始》說:“天之道,終而複始。”說的陰陽變化均是指季節的循環。《管子·乘馬》說:“春秋冬夏,陰陽之推移也”,說得更為明白。

古人以為,氣候的變化是由於陰陽二氣的作用,陽氣代表熱,陰氣代表冷。宇宙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發生交替的變化,便反映在一年四季的變化上。夏季炎熱時,屬於純陽。冬季寒冷時,屬於純陰。陽氣和陰氣互為消長,春季陽氣增長,陰氣衰弱,當陽氣達到極盛時就是夏至,由此發生逆轉,陰氣漸升,陽氣下降,當陰氣達到極盛時就是冬至,這時再次發生逆轉,陽氣上升,陰氣下降,完成了一個周期的交替變化。

五行

什麼叫五行?《辭海》五行條說:“指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中國古代思想家企圖用日常生活中習見的上述五種物質,來說明世界萬物的起源和多樣性的統一。”這種說法不能說錯,至少它代表了後世一部分哲學家的看法。但如果認真考察上古文獻中有關五行的論述,就會發現,早期人們對於五行的看法與後世所謂哲學上的五行幾乎完全不同。

例如,漢鄭康成疏《尚書·洪範》說:“行者,順天行氣。”可見鄭康成對五行的解釋並不是指五種物質,而是指順天行氣,即是指運動的狀態而不是指物質。那麼,鄭康成是否是標新立異呢?根本不是,他所說的是上古關於五行觀念的傳統說法,僅是近代哲學家不予關注而已。再如,《白虎通·五行篇》雲:“言行者,欲言為天行氣之義也。”《春秋繁露·五行相生》也說:“行者,行也。其行不同,故謂之五行。”由此可見,五行不是哲學上的五種物質概念,而是指一年或是一個收獲季節中,太陽的五種運行狀態。太陽的運行狀態不同,陰陽二氣的狀態也就不同,氣候寒暖程度也不同。五行就是一年或一個收獲季節中的五個時節。

其實,五行是時節,在上古文獻中有更直接的說法。例如,《呂氏春秋》就把五行直接稱為五氣,也就是將一年分為五個時節之義。又如,《左傳·昭公元年》記載:年“分為四時,序為五節。”而《管子·五行篇》則說:“作立五行,以正天時,五官以正人位。”可見上古均是將五行解釋成時節或節氣。

有人很看重《左傳·襄公十七年》的說法:“天生五才,民並用之,廢一不可。”以為這就是五行即五種物質元素的依據。但這完全可以解釋為古人借助於五種物質的名稱作為太陽五種行度的名稱,而不應該解釋為物質的本身。用直觀的人們常用的五種物質的名稱給五種太陽行度命名,就如以十二生肖給日期命名一樣,符合古人樸素的思想觀念。

五行相生

五行相生,又叫生數序五行,其含義是後一個行是由前一個行生出來的,以至於逐個相生,形成一個循環係列,周而複始。五行相生是五行觀念中使用最普遍,發展最成熟的一種排列方式。

按照《春秋繁露·五行之義》的說法,木是五行的開始,水是五行的終了,土是五行的中間。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又生木。這個順序,就像父子相生一樣。木行居東方而主春氣,火居南方而主夏氣,金居西方而主秋氣,水居北方而主冬氣。所以木主生而金主殺,火主熱而水主寒。這是上古各類文獻中,有關生數五行定義的通常說法,可見古人設立五行,開始時並不是為了解決哲學問題,而是借助五種物質的名稱來作為一年中五個季節的名稱。木行就是一年中開始的第一個季節,相當於春季;火行為第二個季節,相當於夏季;土行為第三季,介於夏秋之間;金行為第四個季節,相當於秋季;水行為第五個季節,相當於冬季。

有人可能會感到難以理解,既然有了一年四季的分法,為什麼又要另外弄出一個五行即五季的分法?既然木、火、金、水相當於春夏秋冬,為什麼在夏秋之間又再出現一個土行即長夏?據研究,四季與五行,是屬於兩種不同的曆法係統。四季與十二月八節二十四氣相配,是屬於陰陽合曆係統。古代按農曆將一年分為春夏秋冬四季;又將四季分為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節,每季含有二節;二十四節氣則對應於十二個月,每個月含有兩個節氣。所謂陰陽合曆,是月用太陰月(朔望月),年用陽曆年(回歸年),以閏月調整節氣。而五行則屬於純陽曆係統,它將一年分為五季,每季72天。其中每一行又可分列為陰陽兩個部分,每部分36天。陰陽這兩個具體的名詞開始於什麼時代,目前學術界還有爭議。但沒有陰陽這兩個詞,也可以使用與此相對等的其他名詞,如《淮南子·天文訓》就稱之為剛柔,涼山彝族則稱之為公母。

《管子·五行》有如下記載:

日至,睹甲子,木行禦,……

七十二日而畢;

睹丙子,火行禦,……

七十二日而畢;

睹戊子,土行禦,……

七十二日而畢;

睹庚子,金行禦,……

七十二日而畢;

睹壬子,水行禦,……

七十二日而畢。

《淮南子·天文訓》和《春秋繁露》等也都有類似的記載。從這些記載可以看出,這種生數五行曆的曆元設在冬至,木行從冬至開始計算,木行的第一天恒定為甲子日,經過72日,至第七十三日火行第一天開始為丙子日,以下土行第一天為茂子日,金行第一天庚子,水行第一天壬子,五行計360日,外加五至六天過年日,合為一歲。這五至六天過年日不用幹支紀日,故新的一年的第一天仍從甲子日開始。這種紀日方法與我們從彝族了解到的情況完全一致。

作為與陰陽五行曆相匹配,在《管子·幼官》中還有將一歲分為30節氣的辦法。這30節氣的名稱為:地氣發、小卯、天氣下、義氣至、清明、始卯、中卯、下卯、小郢、絕氣下、中郢、中絕、大暑至、中暑、小暑終、期風至、小卯、白露下、複理、始節、始卯、中卯、下卯、始寒、小榆、中寒、中榆、寒至、大寒、大寒終。書中明確規定每個節氣為12天,30節氣正好為360天。以往人們不了解陰陽五行是一種曆法係統,對將一歲分為30節氣的分法感到不可理解。由於30節氣與陰陽五行隸屬於一個係統,一個陽曆月正好為三個節氣36天,一行為六個節氣72天,配合起來非常整齊。後記

《中國文化史叢書》是一套針對廣大文史愛好者普及中國文化知識的通俗讀物,旨在宏揚中國文化的輝煌成就。該書的編輯出版,除了編委會成員的辛勤工作外,還得到各專家、學者的高度重視,他們提供了很多寶貴的指導意見,使本書具有很高的權威性、知識性和普及性。此外,國家圖書館、中國科學院圖書館、中國社科院圖書館、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等單位提供了許多支持與幫助;河南大學出版社的責任編輯楊鈞及其他各位老師也提出了寶貴的意見與建議,在此一並致以誠摯的謝意!

另外,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參考並引用了國內外大量的文獻資料,但由於各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一一聯係,在此謹表歉意。同時也希望作者朋友們在見書後,能及時與我們聯係,以便敬奉稿酬。

本 書 編 委 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