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節 悲情張公祠 (1 / 2)

清朝那會兒縣衙在豐寧,郭家屯當地設了個巡檢司。巡檢司衙原本設在二道營下邊的二尺地老營房,張巡檢上任後,為方便百姓,申請縣衙撥款,把司衙遷到了郭家屯街裏,就在粥房子附近,大堂二堂兩進院,大堂問案,二堂起居。

都說郭家屯不發本地人,官兒都是外來的,張巡檢也不例外。據說他是口裏人,具體什麼地方就不大清楚了。雖然隻是個末流的從九品,官兒比芝麻粒兒還小,不過張巡檢挺敬業,人也正直,審起案來十分認真,還經常下去體察民情,向上給老百姓說好話,要求減免租稅什麼的,老百姓都說他是郭建屯最好的一個官。這天兩個店鋪互相拆台告到巡檢司,張巡檢一番道理講得兩個人撤訴言和,雙雙而去。張巡檢剛鬆了一口氣,剛想回後堂歇息一下,忽然執事衙役進來報告,說門外有個老頭喊冤,張巡檢忙叫把老頭帶進來。

老頭被帶進來後,張巡檢一打量,見老頭戴個氈帽頭兒,穿個白茬兒老羊皮襖,僂腰駝背,一副老實膽小沒見過世麵的模樣。沒等張巡檢開口,那老頭就撲通一聲跪下了,磕頭如搗蒜,連聲哀求青天大老爺給草民做主。張巡檢忙叫他起來,有什麼冤屈慢慢道來。老頭不肯起來,隻聲淚俱下地訴說起來。

老頭叫韓旺財,家住堿房東五排,有個閨女叫秀蓮,年方一十六歲,還沒許配人家,沒成想本卻被同村閑漢李五子勾引,韓家多次好言相勸甚至苦求,那李五子不但不知收斂,反倒變本加厲,前幾天竟然要把秀蓮拐走,幸好韓家發現及時才救下了閨女,還情願送些錢財給李家,可李五子仍然每日到家中騷擾……

聽完了韓旺財的哭訴,張巡檢很是氣憤,但這畢竟是韓旺財的一麵之詞。他叫韓旺財帶著傳票回去,三天內李家張家人一起到巡檢司當堂對質。

第三天韓家和李家人一起聚到巡檢司大堂對質,韓旺財說的還是那天那一套,可是李家的說法卻跟他完全不同。李家人說李五子跟秀蓮打小一起長大,長大了兩個人也都有情有意的,雖然韓家有房有地過得好,可是為了兩個孩子,李家人還是硬著頭皮去提親。韓旺財果然嫌李家貧窮,一口回絕了,並且要把秀蓮修配一戶財主家。秀蓮到這時也跟家裏頂上了,她說除了李五子,就是玉皇大帝的親外甥她也不嫁!韓家人當然不能由著她的性,於是秀蓮就自己跑到了李家,韓家派人把秀蓮搶回去看管起來,還把李家給砸吧了,然後又來個惡人先告狀。

雖然不管怎麼說,那女子私定終身不合理法,閨女家自己跑到別人家去更是有傷風化,不過如果真如李家人所說,那李五子也沒有太大過錯。問題是現在韓李兩家各執一詞,誰都說自己沒一句瞎話。張巡檢覺得此案草率不得,他想了想宣布,要兩家人先回去,他要擇日去當地親自走訪查詢之後再行判決。

過了兩天,張巡檢就要去堿房查訪韓李兩家的案子,夫人勸他說司衙裏事情很多,這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案子,何用老爺親自去,派個衙役也就是了。衙役馮二狗也說這點事他願意代勞去一趟,張巡檢耳根子一軟,覺得夫人和衙役說得也是那麼回事,再者堿房離郭家屯好幾十裏擱梁邁寨的路很不好走,於是他就派馮二狗和另一個衙役趙大寶一起去了堿房。誰知這一念之差就要了好幾條命。

馮二狗和趙大寶回來之後,不但證實韓家說的都是實話,李家是一派胡言,而且還帶回了村民的證詞。張巡檢又把韓李二家傳來,盡管李家百般抵賴,張巡檢還是判決李五子再不得跟韓秀蓮來往,即使是秀蓮自己到李家,也要判李五子的重罪。張巡檢這也是嚇唬一下李家,防止他們再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