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都市白領成高危人群(1 / 1)

10月是世界乳腺癌防治月,記者了解到乳腺癌高發年齡是41~50歲,但目前乳腺癌患者中也有不少“80後”,80後都市白領,更成為乳腺癌高危人群。

懷孕後腫瘤也跟著“瘋長”

小王是個剛結婚沒幾年的80後,結婚之後就一直想要一個寶寶。去年小王成功懷孕,小兩口欣喜不已。懷孕六個月產檢時,小王突然發現乳房有點溢血,她以為是分娩前內分泌紊亂所致,谘詢醫生也告知沒有大礙,就沒有細查。去年年底,兒子順利出生,可是她的乳頭還是不斷滲血,家人才警覺起來。經檢查,她得了乳腺癌,腫瘤有好幾個,最大的都有3公分了。

剛生完孩子的她還沒來得及給兒子喂奶,就被轉入了江蘇省腫瘤醫院。因為已經失去保乳手術時機,醫生不得不切去了她的左側乳房。醫生分析,小王很可能在懷孕前就已經患了乳腺癌,沒有被及時發現。懷孕後,身體激素發生變化,才導致惡性腫瘤快速增長。

患乳癌,婚禮差點取消

小梅在婚禮前一個月,洗澡時發現左側乳房有一個小腫塊,摸上去並不痛。她到醫院進行了檢查,卻被確診為乳腺癌,必須立即手術切除,讓正憧憬著幸福生活的小梅無法接受。她準備解除婚約,然後靜靜地消失。

最後還是愛人的態度改變了小梅。決定積極治療的小梅和丈夫一起找到了著名乳腺外科專家、江蘇省腫瘤醫院院長唐金海教授求治。唐金海教授詳細檢查後,根據其願望,決定為其實施“個性化”乳腺切除、同步手術重建。經過縝密的準備,唐教授將乳腺腫塊及腺體完整切除,保留乳頭、乳暈和皮膚組織,同時將假體植入病人胸大肌後方。術後乳房完好如初,小兩口經曆此次人生磨難,治療結束後辦理了結婚儀式。

乳腺癌並非要“一切了之”

唐金海教授說,目前我國的保乳率不是很高,為了保命,很多乳腺癌患者都願意“一切了之”,但這種做法給患者帶來巨大心理負擔。唐教授介紹,近年來,即刻再造乳房在國外已漸成趨勢。在乳癌根治切除術的同時進行乳房再造手術,患者術後醒來不會感到自己乳房的缺失,對患者心理影響最小。

即刻再造乳房主要適用於乳癌早期患者,其複發風險和傳統手術方式基本一致,特別受到年輕“80後”乳腺癌患者的關注。唐金海表示,隻要及早發現,條件適合,一般都可以進行保乳治療。

腫瘤的高危人群是指哪些人?

腫瘤的高危人群在流行病學範圍內,指那些有發生腫瘤的高度危險的人群。也就是說在腫瘤的高危人群中發生腫瘤的可能性遠遠高於一般人群。高危人群的界定是相對的,不同的腫瘤,不同的地區,其高危人群可能有很大不同。例如乳腺癌在從未生育或首次妊娠在35歲以後,寡居婦女,年齡在35歲以上,有良性乳腺疾病的肥胖婦女以及母親或姐妹中有患乳腺癌者,均屬乳腺癌高危人群;多年吸煙的男性老年人,對於肺癌來說即是高危人群;再如肝癌的麟鳳龜龍人群在我國是以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為準,而在日本則已考慮將曾有輸血史的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列入高危人群中。

一般來講,腫瘤的高危人群可包括以下幾組人群:

(1)老年人群:盡管腫瘤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但腫瘤發病高峰在50歲以後,腫瘤發病風險隨年齡增加而增大。65歲的老年人患腫瘤的機會是25歲年輕人的50多倍。50歲以上的老年人患腫瘤的機會是25歲年輕人的50多倍。50歲以上的老年人中,1/5到1/10的疾病是腫瘤。因此,50歲以上的老年人中及“準老年人”,應視為腫瘤危險人群。定期體檢可以早期發現腫瘤。

(2)接觸致癌物質的人群:這主要是職業腫瘤,如放射線工作者、鈾礦及反應堆工作人員、石棉工人等。在致癌物質環境中工作的人若吸煙、飲酒,勢必加重致癌物質的刺激。這一組人一定要定期檢查,加強勞動保護,必要時可調換工種及工作。

(3)遺傳因素造成的高危人群:腫瘤是個體遺傳基因錯亂與環境中致癌物質相互作用的結果。某些腫瘤有家族聚集性和遺傳易感性,就是說有腫瘤家族史中的人比一般人患腫瘤的機會要高。對於有遺傳基因和患腫瘤家族史的人,要積極進行預防腫瘤的宣傳,落實預防措施,定期檢查,及早處理與腫瘤有關的疾病。

(4)治療後的腫瘤患者:如果沒有得到根治,腫瘤還會複發或轉移,腫瘤患者中相當一部分患有重複癌,而且腫瘤患者身上還可能存在許多癌前病變,不斷惡變出現新的病灶。因此,對腫瘤患者必須予以根治,進行綜合治療消滅亞臨床病灶,製止複發轉移。治療後要定期複查隨診,以便早期發現新的病灶或另一種腫瘤。

(5)有癌前病變的患者:腫瘤發病之前,可能發生某種良性疾病,最終在致癌因素作用下變為腫瘤。應當了解和防治這些癌前病變,製止癌前病變的演繹。預防腫瘤在臨床上應當重視這一組人群,因為他們之中有一部分可能會成為腫瘤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