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鳥蟲書外,從古至今,豐富的民間藝術還不斷滋養著各種創意字體。例如蝌蚪文、鳳尾書、飛白書、殳書、芝英篆、蠶蟲書、龍爪篆、長方大篆、金剪書、刺繡字等。這些民間字體都是我們進行字體設計的創意源泉。
[14]現代印刷體
中文印刷字體發展到現在,在原有的書法字體、宋體和黑體的基礎上又衍生出了眾多的不同筆形結構的字體,有的字體重在模仿某些經典的傳統書法體,如魏碑體、篆體、古隸體、瘦金書體等,有的是提煉了具象形態為筆畫特征的裝飾字體,如竹節體、水管體、少兒體等,有的是在研究筆形、字體結構的基礎上產生的美術字體,如倩體、美黑體、藝黑體、綜藝體等,還有以某一書寫者命名的字體,如靜蕾體等。
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使得印刷字體從原來的鉛字模發展到了後來的激光照排直至現在的無版印刷技術,設計師可以更加方便和快捷地設計出新的字體,技術上的難度大大降低了,加快了漢字字體設計的發展,在設計界有專業從事字體設計的設計師、設計機構和公司,越來越豐富的字庫可供設計師和大眾的選用。目前中國已有多套字庫,如方正字庫、文鼎字庫、漢儀字庫、華文字庫等。
中文字體的發展是以中國的書法為基礎的,同時伴隨著印刷術的發展而發展,雖然中文字體在數量上比拉丁字體少,但對於設計者而言,了解每款字體的曆史、風格,首先是能在設計中正確地選用合適的字體,其次在進行特定的創意字體設計的時候,能夠準確地把握字體的風格,打造符合主題的字體。
3)拉丁字母的起源與發展
拉丁字母(Latin alphabet)也稱羅馬字母,是英文字母的源起,也是目前世界上使用最為廣泛和普及的文字。
拉丁字母起源於6000多年前的埃及象形文字,之後的成長時期,腓尼基人對祖先的30個字母加以歸納整理,形成了22個子音字母,希臘人在與腓尼基人的交往中,創造了希臘的表音字母,這就是現代拉丁字母的雛形,此時的文字是從右往左書寫的,還有許多是左右倒轉的字母。公元前1世紀,羅馬進入共和時期,改變了直線為主的希臘字母,產生了帶誇張圓形的拉丁字母,此時字母的數量為23個,缺少J、U、W這3個字母。如同秦朝統一六國而產生了小篆一樣,古羅馬帝國為了控製歐洲,統一語言和文字,最後逐步形成了26個字母的完整的拉丁文字係統,此時的拉丁字母開始走向成熟,進入了發展時期。曆史上的拉丁字體多以活字設計者、雕刻者、鑄造者、名人的名字或者字體的發源地命名。
拉丁字體在發展時期除了受到各種藝術流派的影響外,同樣受到印刷業的影響。從手寫體走向金屬活字印刷,再到後期照排以及現在的電腦技術,字體的設計在拉丁字母領域中顯得格外活躍。據統計,目前全世界有約6000種拉丁字體,而且數量還在不斷增長。
[1]大寫羅馬體
公元1世紀到2世紀,在羅馬的凱旋門、勝利柱上出現了端莊美觀的大寫羅馬體,工匠們先用扁筆形的金屬或者骨製薄片把文字書寫在石頭上,然後再進行雕刻,後人將此時的字體作為學習古典大寫拉丁字母的範本。此時的字體字腳的形狀與紀念柱的柱頭形態類似,字母形體比例適當。代表作有圖拉真(古羅馬帝國的皇帝)紀念柱上的碑文。
[2]安色爾體
公元3世紀時,為了宗教的傳播,開始流行手抄本,於是產生了手寫體。公元4世紀至7世紀,為了能夠快速流暢地書寫,手寫體裏逐漸將字母的直線改為曲線,有的字母則省略了部分筆畫,例如B變成了b,H變成了h。這種字體被稱為“安色爾字體”,它是字母有大小寫區分的過渡形態。從現存大英圖書館的De bellis macedonicis手抄本中我們可以發現早期安色爾體的詞與詞之間沒有空格,隻有在後期的安色爾體中才出現了詞之間的空格。
[3]卡洛林小寫體(Carolin)
公元8世紀,法國的卡洛林王朝時期,為了加快書寫速度,產生了卡洛林小寫字體,這類字體大大加快了字母書寫的速度,同時保留了書寫的易讀性。當時的書寫工具也由蘆葦筆改成了羽毛筆,字腳和字體的連寫顯得更為明顯,加強了一個單詞中字母的聯係。這種字體在當時的歐洲廣為流傳,盛極一時。
[4]哥特體(Old English Text)
從13世紀開始,哥特式藝術風格對拉丁字母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出現了一種筆畫形態獨特的字體,稱為哥特體。這種字體呈瘦長形,以尖角作為字腳裝飾,例如O就變成了六角形,具有裝飾效果,但是書寫和閱讀都不方便。
[5]羅馬體(Roman)
15世紀的意大利是歐洲文藝複興的中心,人們對古希臘和古羅馬文化十分崇尚,文藝複興人士對於古代的大羅馬體極為推崇,為了設計一套完整的字體,他們又從羅馬帝國早期的手寫文獻中找到了羅馬大寫體和卡洛林小寫體,於是將這兩種字體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字體。文藝複興時期的字體設計師尼古拉斯·詹森(NicolasJenson),根據意大利人文主義的碑刻和手寫體的組合,設計了我們現在所用的“羅馬體”(Roman type),這款字體奠定了整個西方經典襯線體的基礎,也對後來的字體設計師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其中包括我們熟知的Claude Garamond(Garamond的設計者)。
[6]加拉蒙體(Garamond)
加拉蒙體是文藝複興時期最為成熟的字體,由法國人克勞德·加拉蒙(ClaudeGaramond)設計。該字體字腳纖細,優雅溫和,歐洲著名字體公司FontShop評選出的世界著名百種字體中,加拉蒙體排名第二位。
[7]迪多體(Didot)
18世紀是法國大革命和啟蒙運動時期,充滿皇室氣息的洛克克藝術風格遭到了摒棄,漸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革命的理性和嚴謹。同時由於古羅馬赫庫蘭尼姆(Herculaneum)和龐貝古城的發掘,經典的古羅馬文化又一次受到了推崇。這一時期誕生了鋼筆,從早期的扁嘴筆到羽筆再到點狀筆——鋼筆,書寫工具的變化對字體設計產生了4個方麵的影響。一是筆畫的粗細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纖細的筆畫和粗壯的筆畫出現在了同一款字體中。二是點狀筆的書寫減弱了扁嘴筆原來的傾斜方向的筆畫變化,字體也開始轉向垂直方向。三是襯線變得細致了,字體的細節程度也得到了提高。四是工具的革新使得在金屬雕版上的雕刻更為容易,一些帶有繪畫性和手寫感的字體也應運而生。
這些變化在字體設計上集中體現在了法國的迪多體上。這款字體以設計師Firmin Didot的名字命名,工整筆直的線條代替了之前圓弧形的字體,簡潔理性,筆畫多采用垂直變化。筆畫粗細對比強烈,嚴謹充滿機械感,風格非常符合當時法國大革命的精神。這款字體被大量運用於時尚界,如時尚雜誌《Vogue》《Harper’sBazaar》《ELLE》等,Armarni也在形象設計中采用了該字體,這款字體是法國的標誌性字體。
[8]波多尼體(Bodoni)
同樣是在18世紀的意大利,誕生了一款與迪多體類似的有著明顯筆畫粗細對比的波多尼體,這款字體同樣是以設計者Giambattista Bodoni的名字來命名的,但在易讀性上優於迪多體,至今仍然廣受喜愛並在實際中大量地被使用。
[9]格洛退斯克體(Grotesk)
18世紀末19世紀初,英國爆發工業革命,手工業逐步被機器大工業生產所代替,印刷和設計無疑受到了巨大的影響。英國產生了第一批廣告字體,誕生於1830年的格洛退斯克體沒有字腳,也叫無襯線體,隻有字母的骨骼,有力而清晰,但稍顯呆板。這個字體名字的含義中帶有罕見的和奇怪的意思,由此可見,當時新字體剛產生時帶給人們的感受。
[10]埃及體(Egyptienne)
1815年英國的文森特·菲金斯設計了“埃及體”,這是英國的第一批廣告字體之一,也叫板狀襯線體,襯線與筆畫幾乎一樣粗細,且為方頭,顯得強烈但又有點笨拙。據說這款字體設計受到來自古埃及神殿大圓柱的造型影響,因此命名為埃及體。
類似的字體有Rockwell、Courier、Clarendon等,這類字體由於襯線較粗,所以通常被運用在標題設計上。
[11]現代拉丁字體(19世紀至20世紀初)
現代拉丁字體的發展是與西方現代美術思潮緊密聯係的,主要是以多樣的視覺表現手法來設計新的字體形式,體現了不同時期的經濟、文化特征,其中最具有影響力的是“工藝美術運動”和“新藝術運動”。這個時期的字體設計強調裝飾性。
起源於英國、波及整個歐美的“工藝美術運動”,旨在反對大工業生產、提倡複興手工藝的質樸和自然風格。代表者威廉·莫裏斯設計的字體帶有明顯的哥特體風格,同時在字體中結合了花草紋樣。工藝美術運動在法國得到了新的發展和深化,繼而又形成了新藝術運動,“回歸自然”是該運動提出的設計口號,作品中多以具有象征意義的花草、昆蟲等自然形態的曲線作為裝飾紋樣,曲線錯綜複雜、富於韻律、細膩而優雅。如阿爾豐斯·穆查所設計的招貼中的字體、彼得·貝倫斯為德國電器工業公司設計的標誌字體。
20世紀20年代,德國、俄國和荷蘭等國家興起的現代主義設計浪潮提出字體的形式應由其傳播功能來決定,因此字體設計應該簡潔且具有較強的應用性。這個時期的字體設計多與幾何形結合,如由包豪斯學院的第一屆留校學生赫伯特·拜爾設計的隻有直線和弧線的字體。
20世紀50至60年代,字體設計也進入現代主義設計時期。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後,新的藝術流派開始反對現代主義設計中過分單一的風格。設計師們運用新的技術和方法尋找新的設計語言,字體設計出現多元化的狀態。
在20世紀同樣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應用性的字體還有Lucida、Avenir、Cooper、Din、Stone、imes、Univers等。
3.版式設計概述
版式設計是伴隨著現代科學技術和經濟的飛速發展而興起的,並體現著文化傳統、審美觀念和時代精神風貌等,被廣泛應用於報紙、雜誌、招貼、書籍、包裝、企業形象、網頁甚至各種新興界麵,幾乎涵蓋了視覺設計的平麵及影像領域。
版式設計研究平麵設計的視覺語言和藝術風格,是現代設計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視覺傳達的重要手段。從表麵上看,它是一種關於編排的學問;實際上,它不僅是一種技能,更是實現技術與藝術高度統一的方法。版式設計可以說是現代平麵設計者所必備的基本功之一。
1)版式設計的概念
版式設計是把版麵上所需要的設計元素進行必要的編排組合,形成直觀動人、簡明易讀、主次分明、概念清晰的構成,使其在傳達信息的同時,也傳達設計者的藝術追求與文化理念。版式設計能夠給閱讀者提供一個優美的閱讀“空間”。
版式設計的前身為編排設計,“編排”一詞源於印刷業手工鉛字的排列。活字印刷發明後,排印工將一個個活字字母拚對在版麵上的過程被稱為編排。20世紀初,西方的版麵編排形式發展到深入研究與探索階段。同時隨著排印技術的發展,編排不再僅僅是純粹文字之間的排列關係與組合,而形成了專門研究文字、文字與圖像、圖像與圖像相互關係的一門學問。
具體而言,版式設計是指在有限的版麵空間中,按照特定的視覺表達內容需要和審美的規律,運用造型要素及形式原理,將各種文字、圖形及其他視覺形象元素進行有機的編排組合,把構思與計劃以連貫、整體、藝術化、個性化的視覺形式表達出來,最終達到信息傳播和溝通的目的,是一種直覺性、創造性的活動。版式設計的英文為“Layout”,是指版麵或景觀元素形成之前的布局安排,具有編排設計的含義,著重於版麵形成前的視覺規劃、版麵的預先安排、具體的操作過程以及最終形成的版麵視覺效果。
版式設計的功能主要體現在通過版麵元素的編排達到信息傳達的目的,文字的編排能夠保證閱讀的流暢,並且通過編排的方法產生一定的美感,使閱讀的過程充滿輕鬆、美好的感覺。一個好的版式設計能更快、更準地傳遞信息,幫助信息交流。版式設計可以采用各種不同的版麵編排形式體現其功能性,它可以調整版麵的協調性,使雜亂的文字與圖形具有規律,體現出版麵統一、協調的視覺效果,使信息在閱讀時具有明確的節奏感,並使版麵具有閱讀美感,同時達到信息傳達的目的。
過去,一講到版式設計,人們自然會把它局限在書籍、刊物之中。還有人認為版式設計隻是技術工作,不屬於藝術範疇,所以不重視它的藝術價值。更有的認為版式設計隻要規定一種格式即可,放上字體而不需要什麼設計。長期忽視整體考慮,僅在圖片和圖形上下功夫,這種保守的思維,嚴重阻擾著版式藝術的發展。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視覺習慣的改變,要求設計師們更新觀念,重視版式設計,改變以往的設計思路。版式設計不再是單純的技術編排,不是簡單地將一些照片、文字、插畫等放置一起,是高度的技術與藝術的統一體,是要在有條理地傳遞信息的前提下,把美的感受和設計觀點傳授給觀眾,更重要的是廣泛調動觀眾的激情與感受,使讀者在接受信息的同時,獲得娛樂、消遣和藝術感染,體現出審美內涵。
對於版式設計而言,有兩個因素對其發展演變有重要的影響。第一是繪製各種圖形和文字的技術手段:書寫工具、書寫載體、印刷工具和技術等。第二是特定的曆史文化發展背景:不同地域、文化下產生的文字、閱讀方式等。
人類的閱讀源於語言和文字的發展,而文字的發展導致書寫方式的不同,從而產生東西方不同的視覺閱讀習慣、版式形式乃至思維方式。
2)中國版式設計的發展
[1]甲骨文的版式
在版麵的排列特征上,甲骨文開創了從右往左豎排的漢字特有的書寫排版方式,字與字之間的密度大約為半個或三分之一個字的大小,行距為1個字距左右。甲骨文的版麵形態沒有統一的標準格式,行文大多居於甲骨的中部,有的則依甲骨的走勢順形刻製,呈不規則形態,有的則將文字規劃在某一區域內,有一定的秩序性,已具篇章布局之美,為曆代漢字的書寫版式提供了最基本的版麵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