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1 / 2)

第三十六章

1你為什麼會嫉妒他人

所謂嫉妒心理,是指當別人在某些方麵超過自己、使自己的欲望不能得到滿足時所產生的企圖排除乃至破壞別人優越狀態的激烈的情感活動。按照許多心理學家的分析,嫉妒是人類的一種本能,是一種企圖縮小和消除差距、實現原有關係平衡、維持自身生存與發展的一種心理防禦反應。

在現實生活中,嫉妒是一種極端消極的和狹隘的病態心理,是人際交往中的一大心理障礙,它會限製人的交往範圍,它會壓抑人的交往熱情,它甚至能化友為敵。塞萬提斯曾經說過:“嫉妒者總是用望遠鏡觀察一切。在望遠鏡中,小物體變大,矮子變成巨人,疑點變成事實。”

古人雲:“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就一般中國人而言,總是願意大家彼此差不多,你好我也好,否則就會是“槍打出頭鳥”。在日常工作中,因為有特殊才能或特殊貢獻而冒尖的人,往往容易成為受打擊的對象。誰在哪一方麵出人頭地,便會受到人們的攻擊、嘲諷、指責;更有甚者,由於嫉妒心重還可能給你使絆子,讓你生活在一種無形的壓力之下,時時處處都有障礙,讓你人做不好,事幹不成。可以說,嫉妒是人世間一種非常有害的心理習慣,它可以使嫉妒者自己形成一種非常低下的、醜陋的心態,使嫉妒者走向一條狹窄的人生道路,也使其受到極大的傷害。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莫理·西爾伯稱:“我想每一個人都有過嫉妒的念頭。”嫉妒心理如此普遍,它是怎樣產生的呢?

性格的形成是一個後天的連續的過程。社會環境是影響一個人的性格的最關鍵的因素。人的個性從嬰幼兒到老年都在發展變化之中。但多數人認為,人的個性在5~11歲形成,在12~17歲定型,當然嬰幼兒階段也是至關重要的。如果在性格形成前,父母對兒童是冷漠、不關心的,他長大後的性格就會是多疑,好嫉妒,好歸罪於他人。除父母之外,學校教育對兒童的性格發展的影響也是很重要的,因為,兒童所接觸的社會環境主要是學校。在兒童及青少年階段,社會環境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一個人的性格。人在生活中遭遇挫折和衝突時,心理上會產生焦慮,如果自我以合理方式消除焦慮未能成功,就必須改換以非理性方法達到這一目的。這種非理性方法就是自我防禦機製。

自我防禦機製有很多種。其中,投射作用是把自己內心不被允許的衝動、態度和行為推向別人或周圍其他事物上。這種自我防禦機製可以把我們自己的錯誤、失誤歸結於他人。因此,可以表現為“借題發揮”、將失敗歸結於他人,產生埋怨心理,而不是從自身尋找原因。運用這種防禦機製,也可以達到心理上的平衡和消除焦慮。

另一種防禦機製是合理化作用,即歪曲現實從而保護自己的自尊心。合理化不是“欺騙”,是因為他本人相信這是真的。運用這一機製能使個體得到心理平衡。個體如果麵對他人比自己優秀時,采用合理化防禦機製,就表現為嫉妒,認為別人的成功或比自己優秀是非正常的,是運用不合理手段得來的。

如果某個個體習慣於運用這些防禦機製進行應對,那麼,他的人格是有缺陷的。麵對自己的失敗或他人的成功,就表現出怨天尤人或嫉妒。

嫉妒是一種缺陷心理,是以多種形式表現出來的一種變態情感,它包含著憂慮和疑懼、羨慕和憎惡、憤怒和怨恨、猜疑和失望、屈辱和虛榮。從本質上說,嫉妒是看到與自己有相同目標和誌向的人取得成就而產生的一種非正當的不適感。它是由於羨慕一種較高的生活、或者是想得到一種較高的地位、或者是想獲得一種較貴重的東西,但自己又未能得到,而身邊的人或站在同等位置的人先得到了而產生的一種缺陷心理,為了彌補這種心理,就會產生嫉妒。嫉妒是一種心理上的痛苦刺激,以致會激發出對他人的情緒上的抵觸和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