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中期繪畫
康、雍、乾年間,是清代社會安定繁榮時期,繪畫上也呈現隆興景象,北京、揚州成為繪畫兩大中心。京城的宮廷繪畫活躍一時,內容、形式都比較豐富多彩。在商業經濟發達的揚州地區,崛起了揚州八怪,形成了一股新的藝術潮流。
清代宮廷繪畫,在康熙(1662~1722)、乾隆(1736~1795)年間,隨著全國統一,政權鞏固,皇室除了羅致一些專業畫手供奉內廷外,還以變相的形式籠絡一些文人畫家為其服務。宮內除了設立如意館等機構以安置禦用畫家外,還用入值“南書房”的形式,以延納學士、朝官身份的畫家。有不少的學士、朝官,實際上已經成為宮廷畫家,他們經常畫些奉旨或進獻之作。這些作品大多署有“臣”字款,統稱為宮廷繪畫(見清代宮廷繪畫)。其內容主要有:描繪帝後、大臣、少數民族上層首領的人物肖像畫,表現帝後生活的宮廷生活畫,記錄當代重大曆史事件的曆史紀實畫,供裝飾、觀賞用的山水、花鳥畫等。風格麵貌比較多樣。人物畫有傳統的工筆重彩和白描畫法,還有吸收西法比較寫實的畫法;花鳥畫有宗法黃筌的工筆寫生和惲壽平的沒骨法;山水畫則多屬“四王”派係,唯大寫意畫法則未在宮內傳布。這一時期,最負盛名的人物畫家有焦秉貞、冷枚、崔慧、金廷標、丁觀鵬、姚文瀚等。山水畫家有唐岱、徐揚、張宗蒼、方琮等。花鳥畫家有蔣廷錫、鄒一桂等。還有一批供奉內廷的外國畫家,如郎世寧、王致誠、艾啟蒙等人。他們帶入西洋畫的明暗、透視法,創造了中西合璧的新畫風,還培養了不少弟子,深受皇帝器重。清代宮廷繪畫自嘉慶(1796~1820)以後,日趨衰微,已無可以稱道的畫家。
清代中期,南方商業城市揚州,富商聚集,人文薈萃,經濟、文化迅速發展,成為東南沿海地區的一大都會。各地畫家亦紛至遝來,賣畫獻藝,揚州八怪就是其間最著名的一批畫家。“八怪”並不限於8個人,而是代表了藝術個性鮮明、風格怪異的一批畫家。他們接過石濤、朱耷的旗幟,重視生活感受,強調抒發性靈,作品多寫梅、蘭、竹、石,善用潑墨寫意,具有較深刻的思想和熾熱的感情,形式也不拘一格,狂放怪異,在畫壇上獨樹一幟,富有新意。主要畫家有金農、黃慎、汪士慎、李鱓、鄭燮、李方膺、高翔、羅聘以及華嵒、高鳳翰、邊壽民、閔貞、陳撰等人。這些畫家多有相近的生活經曆和社會體驗,或宦途失意、被貶遭黜,或功名不就、一生布衣;或出身貧寒、賣畫為生,他們對腐敗的官場、炎涼的世態、民間的疾苦都有切身的體會,其性格、行徑也比較獨特,或迂怪、或狂放、或高傲、或孤僻,寄情於畫,遂形成藝術上的“怪”。他們多取梅、蘭、竹、菊和山石、野花、蔬果為題材,以寓意手法比擬清高的人品、孤傲
的性格、野逸的誌趣,使作品具有較深的思想性和激蕩難平的情愫。藝術形式上繼承陳淳、徐渭、石濤、朱耷的水墨寫意傳統,不拘成法,潑辣奔放,自由揮灑,進一步發展了破筆潑墨技法,形成個性鮮明、神韻獨具的風格。“八怪”之中,金農的水墨梅、竹、人物、山水,鄭燮的蘭、竹,汪士慎和李方膺的墨梅,李鱓的寫意花卉,黃慎和羅聘的人物,華嵒的小寫意花鳥等成就最為突出,對後世有深遠影響。
此一時期揚名畫壇的還有鎮江地區的張崟、顧鶴慶創立的丹徒派(亦稱京江派、鎮江派),高其佩自成一家的指頭畫派,擅長肖像的丁皋,以花鳥、竹石見稱的沈銓、張錫寧、張崟等,兼長金石學的山水畫家黃易、奚岡、趙之琛等。
晚期繪畫
自嘉、道至清末,隨著封建社會的沒落衰亡,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繪畫領域也發生了新的變化。視為正宗的文人畫流派和皇室扶植的宮廷畫日漸衰微,而辟為通商口岸的上海和廣州,這時已成為新的繪畫要地,出現了海派和嶺南畫派。
上海自近百年來,成為中國最大的工商業城市,文人、畫家紛紛聚集此地。為適應新興市民階層需要,繪畫在題材內容、風格技巧方麵都形成了新的風尚,被稱為海派。其代表畫家有趙之謙、虛穀、任熊、任頤、吳昌碩。趙之謙和吳昌碩作為文人畫家,在大寫意花鳥畫方麵有重大發展,他們繼承了前人傳統,並將書法、篆刻等藝術表現形式融於繪畫,以遒勁酣暢的筆力、淋漓濃鬱的墨氣、鮮豔強烈的色彩以及書法金石的布局,創造出氣魄宏大、豪邁不羈的繪畫藝術形象,兼之詩書畫的有機結合,為文人畫開拓了新的天地。任熊、任頤是以畫謀生的職業畫家,與任薰、任預合稱“四任”,他們在人物、肖像和小寫意花鳥畫方麵成就突出。作品取材廣泛,立意新穎,構思巧妙,筆墨靈活,以清新明快、雅俗共賞的格調,博得了廣大市民階層的喜愛。其中任頤技巧全麵,變化豐富,在海派中最負盛名。虛穀以畫花鳥草蟲著稱,善用枯筆禿鋒,幹墨淡彩,線條多戰掣,風格清逸冷雋,獨具一格。他們的繪畫對近現代影響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