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鴻及其傳派
20世紀初到歐洲留學的藝術青年大都選擇了寫實主義作為自己的目標,在回國以後,他們又多從事美術教育,開設了素描、透視等課程,力主將西方的寫實傳統融入中國的傳統繪畫中去,以改造在他們看來已經衰敗不堪的中國畫。這其中,出力最多,影響也最大的是以徐悲鴻為代表的現實主義畫派。徐悲鴻(1895~1953),江蘇宜興人。少年有才,曾在鄉村學校任教。後去上海,結識高奇峰。1914年入震旦大學習畫,1917年留學日本,1919年赴法留學,師事達仰,後入巴黎國立美校。1927年回國後,在中央大學藝術係任教。多次赴海外舉辦畫展。抗戰開始後投身民主運動。新中國成立後,曆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中國美術工作者協會主席等職。兼長油畫、國畫,作畫主張“盡廣大,致精微”。所作中國畫,題材廣泛,尤以畫馬聞名。於美術教育貢獻尤大,桃李遍天下,影響極大。傳世作品很多,中國畫代表作有:《九方皋》、《愚公移山》、《漓江春雨》、《泰戈爾像》、《奔馬》等。作品現多存於北京徐悲鴻紀念館。
蔣兆和(1904~1986),四川瀘州人。自幼喜畫,16歲赴上海以畫像和廣告、服裝設計為生,業餘自修油畫。結識徐悲鴻後,受其寫實主義主張和改革中國畫的思想影響,遂致力於以寫實筆法描繪中國民間生活。1928年後,先後任教於中央大學、上海美專、北平京華美術學院、北平藝專等校教授。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協理事、顧問等職。長於水墨人物畫,從寫生來,早年多畫民間疾苦,50年代後多畫時事生活及曆史人物肖像等,造型寫實,筆法嚴謹,融西畫寫生之長於水墨之中。代表作有《流民圖》卷、《給爺爺讀報》等。
其他重要畫家
何香凝(1878~1972),號雙清樓主,廣東南海人。廖仲愷夫人。早年參加同盟會,為國民黨元老。49年後,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政協全國副主席及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等多種職務。1908年入日本東京本鄉女子美術學校學畫,師從田中賴章。早期作品日本風格濃厚,善山水、花卉,常畫鬆、梅、菊,尤工獅、虎等。用筆圓渾細膩,設色古雅,意態生動。傳世作品很多,但大多已流散。代表作品有藏於上海博物館的《虎》軸等。
張善孖(1882~1940),名澤,以字行,號虎癡,四川內江人,張大千之兄。曾師從李瑞清。1917年東渡日本,回國後寓居上海,任上海美專教授,與黃賓虹等組織爛漫社。善畫走獸、山水、花卉,尤以畫虎著稱。傳世作品很多,代表作品有藏於四川省博物館的《虎圖》等。
餘紹宋(1882~1949),字越園,別號樾園、粵采、覺庵、覺道人、映碧主人,寒柯等,浙江龍遊人。書畫承家傳,善畫木石鬆竹等,間作山水,喜用焦墨,筆法謹嚴。精於鑒賞,富收藏,代表作品有《層巒疊嶂圖》軸等。
劉奎齡(1885~1967),字耀辰,號蝶隱,自署種墨草廬主人,天津人。少年自學繪畫,多作寫生,中學畢業後任小學教員,後被天津《新心畫報》聘為畫師。1912年起以賣畫為生。新中國成立後曾任天津美協副主席。善畫動物及花鳥,長於工筆,取法郎世寧及院體畫,畫法精細入微,技法純熟但不刻板,多從寫生中來。代表作品有藏於天津藝術博物館的《雙狗圖》軸等。出版有《劉奎齡繪畫全集》等。
鄭午昌(1894~1952),名昶,以字行,號弱龕、絲鬢散人,浙江嵊縣人。曾任中華書局美術部主任,杭州藝專、上海美專及新華藝專教授等。工山水,兼擅花果。山水近王蒙,用筆精微,設色妍麗。並精於畫學理論,著作很多,以《中國畫學全史》最為著名。
錢瘦鐵(1897~1967),名崖,一署厓,以字行,一字叔崖,別號數青峰館主、天池龍泓齋主,江蘇無錫人。早年在刻碑館為徒,被鄭文焯收為弟子,後參加海上題襟館,為中國畫會創辦人之一。1923年赴日,任《書苑》雜誌顧問編輯。新中國成立後任上海畫院畫師。工於書法篆刻,並善山水,宗法黃山派,並師法石濤,筆墨蒼潤,氣勢雄渾,畫風樸拙而有生氣。花卉則學沈周、徐渭,筆墨蒼秀。代表作品有藏於上海中國畫院的《旭日東升圖》軸等。
張石園(1898~1959),名玄,字克和,以號行,江蘇武進人。新中國成立後曾任上海中國畫院畫師。工書法,精鑒賞,並善山水,師法王翬,用筆渾厚凝練,老硬有力,墨色秀潤清麗。傳世作品有《杏花春雨江南圖》軸等。
丁衍庸(1902~1978),字叔旦,號肖虎、丁虎,廣東茂名人。1918年赴日留學,翌年入東京美校。1925年回國,任立達學園、神州女子學校教授,與蔡元培等創辦中華藝術大學並任教務長及教育係主任。後於廣州博物館、廣州美校、重慶藝專等就職,1946年任廣東藝專校長。1949年移居香港,改名丁鴻,先後任教於德明書院、珠海、香江、諸聖堂等校。長於西畫,宗法馬蒂斯。兼善中國畫,花鳥取法八大、徐渭及金農,亦工於山水及人物,畫法別有情致。傳世中國畫有《花鳥》、《群仙祝壽》三連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