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爛菜瓜把衣服穿好,下床把鞋子穿起,擦洋火把燈點燃,拿起燈就趕到灶屋頭去煮早飯。忽然聽見有人在拍門:“咚!咚!”爛菜瓜驚驚慌慌地問:“哪……哪個?”“大嬸,是我——廣西。”“是廣西啥,嘖,嘖,把大嬸嚇你媽一大跳。”爛菜瓜一邊說,一邊把燈擱在桌子上:“廣西,你緊倒站在外頭做啥子?進來嘛!”“大嬸,你門撇的梆緊,我咋個進來嘛!”“嘿嘿,你這個娃兒才滑稽哩!門撇的梆緊,你開了就是嘛!”“大嬸,你門閂在外頭?”“哼!我門閂在外頭,豈不是成了牢門!門閂在裏頭嘛!”“大嬸,我在外頭,咋個開得到你裏頭的門閂呢?”“嗬,弄了半天,你才是在外頭!”
通過門裏門外兩個人對話的細節,真實地寫出爛菜瓜做賊心虛,嚇得連屋門都忘記開的情景。人們聽到這裏會產生如聞其聲、如見其人的真實感。接著又寫陳景宜去開門:
陳景宜口裏罵道:“格老子姓何的還沒有來就把你弄的暈頭轉向了。”一邊罵一邊把門打開:“進來嘛,廣西……人呢?”爛菜瓜說:“你還不是跟我一樣,人家廣西在後簷拍門,你去把前門打開,喊小鬼。”
這就進一步把陳景宜表麵鎮靜、心裏驚慌的神情表露無遺。在生活中,屋子有前門和後門,本來是不足為奇的。但在藝術創作中,“門”卻成為真實地描寫兩個反麵人物心理活動必不可缺的重要道具了。這就是藝術的真實。
9.評書的表演形式
評書的表演形式,早期為一人坐於桌子後麵,以折扇和醒木(一種方寸大小,可敲擊桌麵的木塊。常在開始表演或中間停歇的當口使用,作為提醒聽眾安靜或警示聽眾注意力,以加強表演效果,故名)為道具,身著傳統長衫,說演講評故事。發展至20世紀中葉,多為不用桌椅及折扇、醒木等道具,而是站立說演,衣著也不固定為專穿長衫。評書用北方語音為基礎,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調的普通話語說演。中國華北和東北的大部分地區均見流行。因使用口頭語言說演,所以在語言運用上,以第三人稱的敘述和介紹為主。並在藝術上形成了一套自身獨有的程式與規範。比如傳統的表演程序一般是:先念一段“定場詩”,或說段小故事,然後進入正式表演。正式表演時,以敘述故事並講評故事中的人情事理為主,如果介紹新出現的人物,就要說“開臉兒”,即將人物的來曆、身份、相貌、性格等等特征作一描述或交代;講述故事的場景,稱作“擺砌末”;而如果讚美故事中人物的品德、相貌或風景名勝,又往往會念誦大段落對偶句式的駢體韻文,稱作“賦讚”,富有音樂性和語言的美感;說演到緊要處或精彩處,常常又會使用“垛句”或曰“串口”,即使用排比重迭的句式以強化說演效果。在故事的說演上,為了吸引聽眾,把製造懸念,以及使用“關子”和“扣子”作為根本的結構手法。從而使其表演滔滔不絕、頭頭是道而又環環相扣,引人入勝。表演者要做到這些很不容易,須具備多方麵的素養,好比一首《西江月》詞所說的那樣:“世間生意甚多,惟有說書難習。評敘說表非容易,千言萬語須記。一要聲音洪亮,二要頓挫遲疾。裝文裝武我自己,好似一台大戲。
評書的節目以長篇大書為主,所說演的內容多為曆史朝代更迭及英雄征戰和俠義故事。後來到了20世紀中葉也有篇幅較小的中篇書和適於晚會組台演出的短篇書,但長篇大書仍為其主流。第四節評彈的學習訓練
1.評彈概述
評彈是蘇州評話和彈詞合在一起的簡稱。它用蘇州話說唱,流行在江蘇南部和浙江東北部及上海、南京、杭州等大城市。傳統節目大都是才子佳人、兒女柔情的故事。如《珍珠塔》、《玉蜻蜓》、《三筆》和《白蛇傳》等。近年來比較優秀的新曲目有《真情假意》、《九龍口》、《小丹桂之死》等。
2.評彈的藝術手段
評彈的主要藝術手段是說、表。它運用各種表白,從各個不同的角度來描摹、刻劃故事發生的背景及人物的內心世界。它的“白”有六種,分敘事和代言兩部分:
官白:是書中人物、角色的道白。
私白:借說書人之口說出角色的內心獨白。
咕白:是角色的獨白和旁白。
襯白:是在官白、唱詞表白不足時,加以解釋說明的手段。
托白:是用來強調語氣、突出內容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