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農夫與畫家的伊甸園(2 / 3)

老人並沒有絲毫勉強要我們購買這些大大小小的明信片的意思,看來,這裏的確毫無商業的意義,就是自我營造,自我滿足,一份想要的生活而已。但我在這裏買下了一套12張的明信片,我想,這應該不遜色於任何大師的作品。相信在一個愜意的午後茶的時光裏,回憶著這一切,拿它送給喜歡藝術、欣賞愛情的朋友,那該是一份怎麼樣的美妙啊!

走出來時,要經過一扇掛有貓頭鷹的雕塑的門,這源於希臘傳說中智慧女神雅典娜的愛鳥貓頭鷹,由此,這是一扇智慧之門。老人微笑著對身邊的年輕人說,需要在這裏完成一個禮儀,那就是拱手、鞠躬,才能推門而出,一個多麼富於寓意的儀式啊!

走出智慧之門,就是老人的葡萄園了。在初冬的陽光下,葡萄藤蔓閃耀著金色的光輝,如同18世紀俄羅斯的油畫《麥田》。老人的眼神裏滿是滿足與自豪。我的眼眶在那一刻濕潤了,尋尋覓覓這麼多年,磕磕絆絆走了這麼多的路,原來,隻為找到這麼一幅畫麵。

久久地望著這一切,突然想起了葉芝的那首著名的詩:

當你老了,頭白了,睡意昏沉,爐火旁打盹,請取下這部詩歌, 慢慢讀,回想你過去眼神的柔和, 回想它們昔日濃重的陰影;多少人愛你青春歡暢的時辰,愛慕你的美麗,假意或真心,隻有一個人愛你那朝聖者的靈魂,愛你衰老了的臉上痛苦的皺紋……

後 記

與我的讀者一起無疆

《像音樂一樣無疆》這個書名,是出版社編輯對我說需要給書命名時,一瞬間出現的。

或許,是因為此散文集前半部分都是關於音樂的文章;或許,本人就是天馬行空的心靈自由主義者;更或許,骨子裏就是一樸素的音樂愛好者,但冠之以“音樂”,卻覺得音樂較之樂曲顯得更加廟堂、更加藝術,而心懷揣揣。

我的職業是編輯,之前是一名語文教師,一名冠以省級作家頭銜的業餘文學愛好者。

很喜歡編輯這個職業,但我所編的隻是一本醫療行業的雜誌,叫《當代護士》。在醫療行業裏,護士又屬於行業裏不太引起管理者重視的專業。因為是行業雜誌,所以,注定我不可能成為一個“名編”。但農民要把地種好才有飽飯吃,我也沒有理由不把自身的這份工作做好,否則就愧對供我衣食的讀者。但還是要感謝出版部門領導的慧眼,授予了我一個“十佳編輯”的獎項—這是我最看重的一個獎項。

說起來,做編輯有些偶然。1991年,第一次出版了自己的散文集。拿到樣書時,像捧著自己新生的嬰兒那樣充滿著無限的感激與愛。可是,閱讀時,越讀心就越發緊縮,到最後,心底抽搐的痛苦使我淚流滿麵。當時,我真的無法再有勇氣讀完這本自己的書。一本18萬字的書,竟然出現了60多處錯誤,有的地方竟是一句一句地漏掉。我簡直不相信一個國家級的出版社竟然如此草菅一個作者的作品。氣憤之餘,給《新聞出版報》寫了一篇叫《出書夢》的文章。後來被《新聞出版報》刊登了,並加了“編者按”。從這時起,我就萌生了要當一個編輯的願望,我甚至對寫作同人說,草菅文章跟草菅生命差不多。因為,古人說,文章天下事,可治國,可安邦。

我編的這本《當代護士》,雖說不起眼,但它在國內擁有接近300萬的直接讀者。在這300萬護士大軍中,我負責新聞紀實板塊。兩年一度的由國際紅十字會頒發給中國護士的“南丁格爾獎章”獲得者,全國總工會每年“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中的護理人員,5·12國際護士節時全國各地評比出來的護理工作者就成了我的“南丁格爾領獎台”和“天使風采” 欄目的內容。我還策劃了一些欄目,如“在今天,我們怎麼做護理?”“中國護理怎麼啦?”等,這些欄目使我在醫療行業的護理大軍之中,具有了一點點的知名度。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真正了解護士的價值。一般而言,走進醫院更多的人是找醫生,一所醫院是否出名、有影響,主要看的是有多少有名望的醫生和有哪些高、新、尖的設備和特色專科。從而無視護理水準的高低,殊不知 “三分治療,七分護理”是醫療過程的必需,沒有這“七分護理”,那“三分治療”是“皮之不存,毛將焉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