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領袖(3)(3 / 3)

1942年7月15日,即霍普金思等赴倫敦前夕,羅斯福對這位心腹交底說,如果進攻西歐的計劃不能實現,那麼可供考慮的是北非和中東。

在這裏,美國的目的就是趁法蘭西帝國之危來擴大美國的影響。

1942年7月下旬,美、英兩國聯合參謀長委員會開始在倫敦擬製“火炬”的具體作戰方案。經過反複磋商,9月20日,羅斯福和丘吉爾最後批準了作戰方案。

“火炬”計劃確定在摩洛哥的卡薩布蘭卡和阿爾及利亞的奧蘭、阿爾及爾三處同時登陸。

參加“火炬”作戰的美英遠征軍共有13個師、650艘軍艦和運輸船。首批登陸的部隊為7個師,共約11萬人。

此外,還有幾個空降營也一同參加這次行動,其任務是占領敵防禦縱深內的機場和要地。這次登陸的空中保障將使用1700架飛機,其中絕大部分都駐守在直布羅陀要塞。

在北非登陸是西方盟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第一次進攻性的戰役。它既有戰略意義,又有道義上的意義。

1943年4月19日,“火炬”計劃開始。盟軍集中優勢兵力發起總攻,英國第八集團軍自南向北實施突擊,美、英遠征軍自西向東發起進攻。

經過18天的戰鬥,於5月7日分別攻占了突尼斯城和比塞大港。25萬德、意軍隊由於沒有運輸船隻可供撤退,便於5月13日宣告投降。

至此,盟軍在北非已全部肅清德、意軍隊,從根本上改變了地中海的形勢,並為爾後在意大利的西西裏島登陸創造了良好條件。

北非的勝利極大地鼓舞了美國軍民的鬥誌,運籌帷幄的羅斯福總統尤為高興。他對指揮這一戰役的總司令艾森豪威爾將軍稱讚不已。

他在白宮對記者說:“艾森豪威爾將軍已經完成了一件多麼漂亮、多麼艱巨的工作,他現在是多麼細心多麼巧妙地在指揮著他手下的士兵。我今晚要對你們說也對他說,我們完全信任他的領導。對他作為一名軍人的品格高度獎賞。”

此次戰役後,由英國首相丘吉爾提名,艾森豪威爾將軍擔任了美英澳大利亞等多國部隊的最高統帥。

關於太平洋戰爭局勢,羅斯福說:“我們不指望浪費時間,慢慢地、一個島一個島地越過廣闊的太平洋前進,直到最後打敗日本。直接通往東京的道路比比皆是。我們對所有這些道路都會加以考慮。”

當時的太平洋形勢令人欣喜,繼中途島大捷之後,經過多次激烈的戰鬥,日本大本營又向聯合艦隊和第八方麵軍下達從瓜達爾卡納爾島撤退的命令。

瓜達爾卡納爾島是個有著一個奇怪的西班牙文名字的小島,位於死火山山脈形成的所羅門群島的南部。

該島的南海岸雖有一條很窄的平川,但緊挨著的就是山地。在該島的北部有一片可供修建機場的平地,這塊平地幾乎全被熱帶森林覆蓋,到處都是椰子林和茂盛的野草,一下雨,交通便被無數的河川溝壑阻斷。

這片平川就是盟軍奪取的主要目標。經過艱苦的戰鬥,瓜島戰役,盟軍擊斃日軍15萬人,俘虜日軍1000人。羅斯福強調,要乘勝前進,向敵人發起更猛烈的衝擊。

為了推動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進展,在“火炬”戰役期間,羅斯福總統又以病殘的身體,跋山涉水,遠渡重洋,在1943年1月14日至23日,前往遙遠的北非卡薩布蘭卡,與丘吉爾首相舉行了為期八天的會談,並在這裏會見了戴高樂將軍和法國其他有影響的人物。

美英兩國的三軍參謀長們在羅斯福到達之前已經開了三天會議,並對最後擊敗突尼斯的德、意法西斯軍隊之後可能發動的幾次戰役進行了審議。打算進攻的目標包括撒丁、西西裏、克裏特、羅得島、多德卡尼斯群島和希臘本土。

在羅斯福和霍普金思參加會議之前,就已進行過許多爭論,此後因馬歇爾一直力促在1943年進攻法國北部,爭論更加熱烈。

在美國,不僅海軍極力主張加強太平洋戰場,人民也有強烈的對日複仇情緒,輿論中還有一種意見認為美國在歐洲是為拯救英國而戰,亞洲戰爭才真正與美國切身利益有關。

經過反複討論、磋商,在卡薩布蘭卡會議上並沒有改變以歐洲為主戰場的戰略總方針,但對開辟第二戰場問題仍未作出明確的保證。

後來終於在1944年6月,諾曼底登陸戰成功開辟了歐洲第二戰場,這同時也標誌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開始了大反攻,加速了法西斯德國的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