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案之後,眾人有些不解。知縣說,我從丟銀人講述的經過中,覺察到有人偷聽到他們夫妻的談話,從丟銀人說早上出去時門是虛掩著的,判斷此家半夜有人出門,而這個人又是丟銀人回家之前就呆在院子裏的,大有奸夫之賺,究竟是誰,隻有叫小孩兒來認。撒謊審樹,不過是以癲惑人。為了製造一種奇聞。因為越是奇聞就會招來好奇的人前來看熱鬧,犯了法的人更關心審案的事,必然要來看個究竟,這就給小孩兒提供認其母“相好之人”的場合和對象。一席話說得大家恍然大悟。
這個故事雖然講的是一個古代司法中判官用癲惑人的方法判案的故事,看起來和做官沒多大關聯,其實,為官也可以用這種方法,在曆代帝王將相中,好多人不就是用它把江山坐穩坐大的嗎?
四、難得糊塗與糊塗難得
所謂糊塗有兩種解釋,一種是看不明白弄不清楚,因而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另一種則是看得明白弄得清楚,但卻不便於直截了當,這種情況下就要采取一定的糊塗戰術。確實,在生活或工作中,並不是什麼時候都需要明明白白的,在某些特定的場合,出於某種特別的考慮,說得含含糊糊一點兒效果反而更好。
清朝的嘉慶皇帝,登位後對前代留下的一些遺留問題進行清理,還準備破格提拔幾位曾為父王作過貢獻卻被奸臣排擠、打擊的官員。但這破格提拔的事在清朝曆代尚無先例,群臣反應不一。嘉慶拿不定主意,便問老臣紀昀。紀昀沉吟良久,說:“陛下,老臣承蒙先帝器重,做官已數十年了。從政,從未有人敢以重金賄賂我;為了撰文著述,也不收厚禮,什麼原因呢?這隻是因為我不謀私、不貪財。但是有一樣例外,若是親友有喪,要求老臣為之點主或作墓誌銘,他們所饋贈的禮金,不論多少厚薄,老臣是從不拒絕的。”
嘉慶聽完紀昀一席話感到莫名其妙,進而想一想,才點頭稱許,於是定下破格提拔這批官員的決心。
其中是何原因,原來紀昀用模糊之法,提出自己讚成皇上應該放下包袱,大膽去做的建議。紀昀的這番話聽起來言不及義,但細究起來裏麵大有文章。既然為官清廉,何以對親友之喪事點主、作銘所得概不拒絕呢?為祖宗推恩無所顧忌之故也。您嘉慶皇帝破格提拔曾為先帝作過突出貢獻的官員,本來也是為祖宗推恩,弘揚先帝的德化,還有什麼顧忌的呢?這不正和我紀昀為別人點主、作銘不推卻饋贈,好讓死者的後人為死者盡孝的道理一樣嗎?嘉慶皇帝聰慧,哪能悟不出紀昀的話中話呢?
紀昀為何如此含含糊糊呢?出於兩種考慮:其一,雖然建議破格提拔這些官員,但沒明說,此意見倘若被采納,是成是敗,名義上自己都沒有介入,皇帝也好,其他人也好,抓不著把柄;其二,嘉慶皇帝秉性聰明,而且有好自作主張的特性。不說吧,自己的意見皇上不清楚,而且皇上會不高興。倘若說白了,恐有教導皇帝、不自量力的忌諱,起副作用。不如用此模糊之法,讓皇帝自己“悟”出道理來,既說出了自己的意見,又迎合了皇帝好自作主張的秉性。紀昀此舉,真是一次一舉兩得的糊塗。
在科學研究中,“模糊”既是一種理論,也是一種思維,它的基礎是模糊數學。凡反映事物屬性的概念的外延不清晰,事物之間關係不明朗,難以用傳統的數學方法來量化考察,即是“模糊”。模糊思維的特征就是承認思維的模糊性,它遵循“亦此亦彼”的模糊邏輯,突破傳統邏輯“是就是,不是就不是”的界限,為人們解決模糊事物中間的問題開拓了廣闊天地。
紀昀這條建議的提出,考慮了太多的把不準的複雜因素,於是他寧願答非所問地模糊它一下,收到了“非模糊”參謀不會有的好效果。
當然,模糊之法不可濫用。嚴格地說,模糊參謀法乃是一種特殊情況下的不得已而為之,如果不需要模糊的時候也來模糊它一下,就會弄巧成拙,失去了應有的意義。值得注意的是,模糊參謀不等同於模棱兩可。參謀的看法、見解都應該包含在模糊語言之中,並且有可能被對方正確理解,不至於產生歧義。紀昀的一番話貌似文不對題,含含糊糊,其實他真正讚成什麼,反對什麼是很清楚的,紀昀早已算定他的參謀對象能悟出來。
五、要學會激流勇退
都說職場如戰場,不錯,職場就是戰場,身在職場中,就應該遵循一些做領導的“規則”:居安思危、激流勇退……這方麵的例子也不少。
越王滅吳以後,越王勾踐循吳王夫差故轍北進,大會諸侯於徐州,一時號稱霸主。勾踐的霸業,與範蠡、文種的忠心效勞、協力深謀是分不開的。徐州會盟後,範蠡便擔任了上將軍這個最高軍事指揮職務。範蠡覺得自己的地位太高了,大名之下,不宜久留,於是班師回國後,向勾踐寫了一封辭職書說:“臣聞主憂臣勞,主辱臣死。當年主公在會稽受辱,我沒有殉國,是為了滅吳報仇,今既已雪恥,我請求接受在會稽時應得的懲罰。”勾踐看了範蠡的辭職書,先安慰他說:“回去後,我把越國分給你一半。”接著又威脅範蠡說:“如果不聽我的話,就殺掉你。”範蠡心裏想:“你按你的權力行事,我按我的意願行事。”晚上,範蠡收拾了細軟珠玉,帶著家眷和隨從人員,不辭而別,乘船飄海而走,再也沒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