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的思維方式。諾貝爾獎獲得者、美籍猶太人赫伯特.布郎說:“我的祖父常問我,為什麼今天與其他日子不同呢?他總是讓我自己提出問題,自己找出理由,然後讓我自己知道為什麼。我的整個童年時代,父母都鼓勵我提出疑問,從不教育我依靠信仰去接受一件事物,而是一切都求之於理。我以為,這一點是猶太人的教育比其他人略勝一籌的地方。”幾乎每個猶太家庭的孩子都要回答這一個問題:“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燒毀,你將帶什麼東西逃跑呢?”要是孩子回答是錢或鑽石,母親將進一步問:“有一種沒有形狀、沒有顏色、沒有氣味的寶貝,你知道是什麼呢?”要是孩子回答不出來,母親就會說:“孩子,你要帶走的不是錢,也不是鑽石,而是智慧。因為智慧是任何人都搶不走的,你隻要活著,智慧就永遠跟著你。”猶太人一心追求知識,並以不同尋常的方式運用知識來謀生的特點代代相傳。
永恒的探求心境。猶太家庭不但重視知識,而且更重視才能。他們把僅有知識而沒有才能的人喻為“背者很多書本的驢子”。他們崇尚創新,認為沒有創新的學習隻是一種模仿,學習應該以思考為基礎,要敢於懷疑,隨時發問。懷疑是開啟智慧大門的鑰匙,知道越多,就越會發生懷疑,而問題也就隨之增加。所以,許多猶太人家庭裏碰到放學的孩子,第一句話就是:“你又提問題了嗎?”有人稱猶太民族是一個企圖揭示自然和人類秘密的哲學家民族。喜歡思考宏觀的、深層次的問題,喜歡抽象,喜歡邏輯,鑄成了猶太人家庭教育的核心。
三、別出心裁教子成功
從一個“胸無大誌”、最大理想是當掏糞工的小孩到中國“童話大王”,鄭淵潔的人生本就是一個奇跡。鄭淵潔的兒子鄭亞旗,16歲與朋友投身股市,賺了第一桶金;
18歲,開始給家裏交房租費、夥食費、水電費,並買了一輛奧迪轎車作為自己的生日禮物;2005年初,他又一手創辦《皮皮魯畫報》。亞旗的成功同樣充滿奇跡,這全得益於父親別出心裁的家庭教育。“兒子,不要去學校了,咱退學”1983年,鄭淵潔的兒子鄭亞旗出生。
他的最大心願是用濃濃的父愛嗬護孩子幸福快樂地成長。亞旗4歲的時候,鄭淵潔把他送進了幼兒園。剛進幼兒園,亞旗覺得什麼都新鮮,那裏有許多小朋友和家裏從未見過的玩具。可是幼兒園裏規矩多,不能隨便走動和說話,也不能隨心所欲地玩玩具,中午還必須午睡。有一次,他忘記了“規定”,在老師沒讓說話的時候興奮地說了幾句,就被關了“禁閉”。
亞旗一個人被黑暗包圍著,恐怖到了極點。他覺得黑暗中似乎有許多可怕的東西在活動,慢慢向他逼近。他嚇得哇哇大哭,但無人理睬他。在小黑屋被關了幾個小時,亞旗出來後覺得身邊的老師是那麼可怕。那天,鄭淵潔接兒子回家,看兒子悶悶的,一聲不吭,就覺得不對勁,在他的耐心詢問下,很快弄明白了是怎麼回事。他生氣地說:“4歲,正是孩子發展語言能力的時候,怎麼能不讓他說話呢?這不是摧殘是什麼?就算說話違反了紀律,也不能關‘禁閉’呀,他那麼小……”
為了不讓孩子幼小的心靈再蒙陰影,鄭淵潔毅然讓孩子退園了。亞旗上的是北京有名的重點小學。有天他問爸爸,老師漏題對不對。鄭淵潔說,肯定不對,那是作弊。這位老師從亞旗一年級一直教到六年級,年年是優秀班主任,年年期末考試給學生漏題。
小學六年級的最後一次期末考試,區裏出題他也漏。鄭淵潔覺得挺氣憤,決定和兒子一起難為難為老師。他讓兒子故意考了一個62分,拖全班的平均分。當時評判老師成績優劣的標準就是看學生考試的平均分,這樣亞旗一下拉下了班級整體分數將近40分。考完試的第二天,鄭淵潔告訴兒子不用去學校了,咱退學。對學校教育深感失望的鄭淵潔開始明白,所謂的差生,是差老師和差家長聯手締造的。他可以努力不去當差家長,但他不能保證兒子不遇到差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