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糊塗經商篇(2)(1 / 3)

見端知末預則生財代表人物:越王勾踐春秋時期的越王勾踐;為雪亡國之恥,終日臥薪嚐膽,勵精圖治,當得知吳國大旱,遂太肆收購吳國糧食。第二年,吳國糧食奇缺,民不聊生。饑民食不裹腹,怨聲載道,越國趁機起兵滅了吳國。苦心人,天不負。越王終成霸業,躋身“春秋五霸”之列。這裏越王勾踐作的是一樁大買賣,他發的財不是金銀財寶,而是一個國家和稱雄天下的霸業,是商賈之道在政治上運用的成功典範。

《夷堅誌》載:宋朝年間,有一次臨安城失火,“殃及魚池”。一位姓裴的商人的店鋪也隨之起火,但是他沒有去救火,而是帶上銀兩,網羅人力出城采購竹木磚瓦,蘆葦椽桷等建築材料。火災過後,百廢待興,市場上建房材料熱銷缺貨,此時,裴氏商人趨機大發其財,賺的錢數十倍子店鋪所值之錢,同時也滿足了市場和市民的需要。

“管中窺豹,略見一斑”敏銳的觀察力和準確的判斷力是經商者財富永不幹涸的源泉,也是經商者必備的能力之一。雕紅刻翠留連顧客代表人物:浙商張文舉《燕京雜記)中載:“京師市店,素講局麵,雕紅刻翠,錦窗繡產。”

有的店鋪招牌高懸,入夜家家門口點起了五光十色的錦紗燈籠。把街麵照得如同白晝,有的店鋪擺、掛商品宣傳字畫、張掛名人書畫,附庸風雅。

以此來升華店鋪的品位與提高顧客的回頭率。還有些茶肆、飯館、酒店中特意安排有樂器演奏和評書為客人助興。宋代京都杭州浙商張文舉的麵食店裏,隻要顧客一進店坐下,夥計立刻前采問顧客所需,顧客“百端呼索取複”夥計們“盡合諸客呼索指揮,不致錯誤”。經營者們深深懂得豪華的裝飾,反映一個店鋪的實力,於是店堂設計畫柱雕粱、古色古香,金碧輝煌,極盡鋪陳之能事,以迎合達官巨賈,貴婦名嬡“以求高雅”的消費心理。

在服務上進門笑臉相迎,出門點頭送行。這些敬客如神的作法加上高貴典雅的裝飾使眾多顧客“如坐春風”,“一見鍾情”從而留連忘返、百顧不厭。長袖善舞多錢善賈代表人物:韓非子《韓非子·五蠹》中說:“鄙諺曰:‘長袖善舞,多錢善賈’,此言多資之易為工也。”這裏強調了一個“善”字。資金充足,必須善於使用,使用的目的也是獲利,唯有資金與商品流通不息,才能使利潤滾滾而來,貨幣和商品流通了,買賣就活了。宋代的沈括舉例說:10萬元資金倘不周轉,“雖百歲故十萬也”,如果貿易流通,加快周轉,“則利百萬矣”。

奇計勝兵奇謀生財代表人物:司馬遷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中說:“治生之正道也,而富者必用奇勝”。

書中還列舉了賣油脂的雍伯,賣槳的張氏,賣肉製品的濁氏等商人,他們都是掌握一技之長,經營奇物的商品而致富的。後世的“張小泉剪刀鋪”亦然。清代山西太穀縣一個曹氏商人,有一年看到高粱長得莖高穗大,十分茂盛,但他覺得有些異樣,隨手折斷幾根一看,發現莖內皆生害蟲。於是,他連夜安排大量收購高粱。

當時一般人認為豐收在望,便將成年高粱大量出手。

結果高粱成熟之際多被害蟲咬死,高粱欠收。而曹氏商人卻因末萌見著,奇計獲利。居安思危有備無患代表人物:任氏《書經》有雲:“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秦末有位任氏商人“折節為儉”,要求家人“公事不畢則身不得飲酒食肉”。

古人關子經商理財的記載中還有雲:“生意要勤快,切勿懶惰,懶惰則百事廢;用度要節儉,切勿奢華,奢華則錢財竭”。由此可見,經商者居安思危,勤儉為尚。“處乎其安,不忘乎其危”。少一些安樂,多一份憂患,將使經商者進入佳境。擇人任勢用人以誠代表人物:刀閑春秋戰國時期,有一位齊國的商人叫刀閑。當時的商人一般都不願雇用頭腦靈活的人做事,唯獨刀氏專門使用這種人,並給以豐厚的報酬和充分的信任,放手大膽地讓他們去幹,這些雇工幹得十分賣力也非常出色。

明代蘇州有個叫孫春陽的雜貨店,其店分為南北貨房,海貨房,醃臘房,醬貨房,蠟燭房,“售者由櫃上取下一票,自往各房發貨,而管總者掌其綱。

一日一小結,一年一大結。自明代至清乾隆年間二百多年,子孫尚食其利,無他姓頂代者。”象蘇州這個五方雜處,店鋪林立之地,孫春陽的雜貨房生意竟然能興盛二百多年,其成功之奧秘當得益於用人以誠,店規之嚴。清道光年間的黔商胡榮命在江西經商50餘年,由於他以誠待人,童叟無欺,名聲大著,晚年罷業回鄉,有人要求“以重金賃其肆名”,他一口回絕,並說:“彼果誠實,何籍吾名也!”可見,“誠信為本”是中國人經商的傳統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