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感情上實在接受不了,怒氣衝天,臉紅脖子粗,而衝動行事,事後你一定會後悔。所以當你想要發怒時,最好心中默念:“等一等!”這句“等一等”,就是要你忍耐的意思。有人建議,這時最好把火柴棒放在手上或褲袋裏,一支一支地把它折斷;或者心中默默數數,一直數到一百,相信不到一百,你就能冷靜下來,從而抑製怒火,這是一種氣氛轉化法。當你挨罵而又不能控製自己時,請試試這兩個辦法。
製怒好像還容易些,但消極的人一旦被斥責而感到屈辱,不但不會發脾氣,反而會灰心喪氣,產生“唉,我真不行”的想法。這時,如果你別的辦法都不見效,請接受麵子學大師給你的“秘方”,但一定請你保密。這就是你在心裏想,正在訓你的上司,恰好也在被他的上司訓罵的情形。你完全可以發揮你的想象力,把他挨罵時的狼狽樣做各種生動的聯想。這樣,你不僅會忘記了正在被斥責,同時會不覺得上司可怕反而可笑,而不會產生“唉,我真不行”的悲觀想法。請你記住,人在挨罵時都是一副模樣。
想通挨罵的“必然性”,培養心理的“彈性”,你就不會把別人的批評當作是一難堪的事。
二、一人做事一人當
麵子學大師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但是有些人。認為暴露了自己的缺點和錯誤,或在別人麵前公開承認自己的缺點和錯誤,有損尊嚴,有失身份,有損威信,因而諱疾忌醫,掩飾錯誤,甚至當別人指出自己的錯誤或提出批評意見時,卻硬著頭皮不認帳,甚而對提出批評意見的人作出報複性的反應。結果是錯上加錯,失信於人,在人前更沒麵子。生活中許多消極互動的行為。都與這種掩飾錯誤的心理有關係。
這裏先說一個故事:
有一位中年父親,他是個正統的國家幹部。前幾年,社會上的小青年開始流行長頭發。他的兒子對此很是羨慕,從此也開始留起了大背頭。父親看在眼裏,氣在心上,幾次勸說兒子把頭發理掉,可執拗的兒子偏偏不聽,爺倆吵了幾次,矛盾越來越深。老子一氣之下將兒子趕出了家門,從此父子倆再也沒有見麵。而現在,社會上留長發的青年極為普遍,根本算不上什麼問題了。父親也覺得以前的做法有些過分,很想同兒子重歸於好。可是,根據中國傳統習慣,年老的人即使錯了也不能先承認錯誤。他認為他們父子要和好,必須由他的兒子采取主動。所以他一直等待兒子主動來找他。後來,這件事被他分別多年的老友知道了,來信對他好好地開導了一番,勸他放棄長輩的架子,自己做得不妥,就要迅速而熱誠地承認錯誤。自從收到鄖封來信,這位父親便逐漸開始轉變了看法。,他認真地檢查了一下自己,覺得父子不和的主要責任不在兒子一方,是他自己做得過分了,應該主動找兒子和好。盡管礙著麵子,這位父親還是這樣辦了,終於和他的兒子建立了新的關係。
類似這樣的事十分普遍。有些人明明l剛道自己錯了,卻不願意主動承認,有的甚至還要為自己爭辯,致使矛盾得不到解決,彼此的隔閡不能消除,相互之間的友誼也就更是談不上了,這是很可悲的。
人再聰明,思慮也總有不周的時候,有時再加上情緒及生理狀況的影響,於是就會無可避免的犯錯——估計錯誤、判斷錯誤、決策錯誤。
人犯了錯,一般有兩種反應,一種是死不認錯,而且還極力辯白,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這是人求生存的本能,怕認了錯飯碗就保不住;另一種反應是坦白認錯。
第一種反應的好處是不用承擔錯誤的後果,就算要承擔,也因為把其他的人也拖下水而分散了責任,這就是為什麼有人證據明明擺在眼前,還死不認錯的道理。此外,如果躲得過,也可避免別人對你的形象及能力的懷疑。可是,死不認錯並不是上策,因為死不認錯的壞處比好處多得多。
如果你犯的是大錯,那麼此錯必盡人皆知,你的狡辯隻是“此地無銀三百兩”,讓人對你心生嫌惡罷了。如果所犯之錯證據確鑿,你雖然狡辯功夫一流,但責任還是逃不掉,那又何苦去狡辯呢?如果你犯的隻是小錯,用狡辯去換取別人對你的嫌惡,那更劃不來。
姑且不論犯錯所需承擔的責任,不認錯和狡辯對自己的形象有強大的破壞性,因為不管你口才如何好,又多麼狡猾,你的逃避錯誤換得的必是“敢做不敢當”、“沒擔當”之類的評語。之後,別人不敢信任你,甚至“怕”你三分,更凶怕哪天你又犯了錯,把責任推得一幹二淨,於是抵製你,拒絕和你合作。而最重要的是,不敢承擔錯誤會成為一種習慣,也使自己喪失麵對錯誤、解決問題和培養解決問題能力的機會。所以,不認錯的弊大於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