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有人對400名幹部的調查顯示,有30.5%的下級,其智力和才於超過他的上級領導。在這種情況下,特別容易產生下屬看不起上級的現象。如果下屬不從思想和實際行動上解決這種問題,勢必造成輕慢領導,不服從上級領導的現象,使上下級關係變得十分緊張。
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
首先,你應該承認與領導之間存在差異,你不僅要看到自己的優點,也要看到上級的長處。上、下級之間有著分工的不同、出現的不同,可能下級在某一方麵比較強,但卻不具備統馭全局的能力。因此,下級一定要以公允、客觀之心多看看領導的長處。
記得一位科技工作者曾對我說過,他說:“我原先總是抱怨自己的上級是個外行,什麼也不懂,反而來領導我們這些精通專業的人。現在我想通了,許多事情咱的確幹不了。領導的工作絕不是一個簡單事,靠專業知識是解決不了的。現在我對領導很服氣,我得把精力全都用在科研上,出點兒大成績。”
在我們生活中的確存在著這種情況,即有些專業人員被提拔起來後,結果是碌碌無為,不僅工作沒幹好,自己的專業也荒廢了。這說明,智力再高,也不一定是適合做領導。
再者,富有才華的下級應謙虛待人。越是謙虛,就越能得到別人的尊重,得到上級的欣賞。在中國這種文化氛圍,表示謙虛以取得一種融洽的人際關係,這是一種十分有用的處世哲學。下級一定要事事謙遜,處處維護領導的尊嚴和權威,才會得到領導的信任,把你的才幹發揮出來,幹出一番成績。
最後,作為下級應積極主動地與領導進行溝通,坦誠地交流意見,通過幫助領導改進工作來贏得領導的信賴,並使領導逐漸了解自己的才能。
二、輕描淡寫待領導
中國人在處理人際關係時是最講究“麵子”的。領導的麵子受損,會使他感到你對他懷有敵意,會使他感到自己的權威受到威脅和損害。所以,下級在提意見時一定要注意給領導留麵子。
中國人是最講究麵子的,這種偏好源自五千年的文化,綿綿不絕,又紮根於倫理型的社會人際關係的網絡之中,根深蒂固,幾乎無人能夠幸免。
好麵子,其實就是要做到一團和氣,要“和為貴”。人人頭上有青天,各自相安無事,自然皆大歡喜。這是中國人處理人際關係、迎合全社會的一個獨特方式。從中國人在飯館爭著付錢到婚娶喜宴上的“見麵禮”,無不透露出中國人的“麵子”哲學。因此,就中國的傳統而言,在公共場合,都是比較注意麵子的,不但給別人麵子,自己也要爭麵子。
這種“麵子”哲學的另一麵便是,除非迫不得已,決不首先撕破麵子。即使是對手,心裏已藏滿刻骨仇恨,並且毒計連篇,表麵上卻依然麵帶微笑。而一旦有人敢於直言不諱,不給別人麵子,這在中國人眼裏已是具有相當的敵意了,甚至是發出挑戰的信號。因為在邏輯上我們可以很方便地作出推論,即首先撕破了麵子,那就肯定是出於迫不得已,或者是受人脅迫,或者便是心有怨氣而不得不發。
領導也是中國人,我們都是中國人,即使這種“麵子”哲學是錯的,但在中國這種文化氛圍和社會環境下,我們都會不可避免地套用中國人獨特的思維習慣和模式,得出相似結論。所以,當你對領導的某項決策有不同看法時,千萬要以恰當的方式提出來,給領導留點麵子。
第一,在公開場合要照顧領導的尊嚴感。
在領導的眼裏,如果自己的下屬在公開場合使自己下不了台,丟了麵子,那麼這個下屬肯定是對自己抱有敵意或成見,甚至有可能是有組織、有預謀地公開發難。正如一位心理學家所說的那樣:“人們都喜歡喜歡他的人,人們都不喜歡不喜歡他的人。”這樣,在公開場合不給領導留麵子的結果便是,領導要麼給予以牙還牙的還擊,通過行使權威來找回麵子,要麼便懷恨在心,以秋後算賬的方式慢慢報複。
這種結果,自然是下屬在提出批評和意見時所不願看到的,也違背了他的初衷。他大概忘記了,無論是領導,還是他本人,都是中國人,都生活在充滿人情兒、講究人際和諧的同一個社會中。
領導十分注意自己在公開場合的麵子,特別是在其他領導或者眾多下屬在場的時候,這決不僅僅是因為有個文化的潛意識在作祟,更是在於領導從行使權力的角度出發,維護自己權威的需要。這種需要因受到公開的檢驗而變得更加強烈甚至是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