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充滿了未知數,很多事情的發展並不會完全如你所願。我們就像一群在人生的莽原上無助的跋涉者,會因為沒有地圖、食物而彷徨不安。但是,如果在剛踏上人生征程時,你就能未雨綢繆,那麼,即使將來遇到了挫折,也能很快迎刃而解。
1.把目標好好算計,才能有備無患
你過去或現在的情況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將來想要獲得什麼,除非你對未來沒有設想。
做事會算計的人,一定是為自己製定了一個明確的目標,並堅持不懈地去行動的人。
目標既是我們成功的起點,也是衡量我們是否成功的尺度。那麼,怎樣來製訂目標呢?
有人提出了一種製定目標的“SMART”模式,即目標的有效性與否,它必須符合以下五個條件:具體的、可以量化的、能夠實現的、切實的、有時間期限的。
如果再簡化一點,可以將有效目標的核心條件概括為兩個:一個是量化,一個是時間限製。
量化是指數字具體化,即如果某一個目標能用數字來描述,則一定要寫出精確的數字。比如,你為了完成一項重新植樹造林計劃,你不應籠統地說:“我要在6個月之內使自己的身體強健起來,那樣我就可以進入深山作業了。”相反地,則應該具體到“半年之內,我要減輕5kg”或是“半年之內,我堅持每天跑兩三公裏”。
時間限製是指你所確定的目標,必須有一個明確的期限,可以具體到某年某月。沒有時限的目標,不是一個有效的目標。你可能輕而易舉地為自己找到拖延的借口,使目標實現之日變得遙遙無期。
我國著名女作家冰心在她80歲生日那天做了如下計算:
天:80×365=29000;
時:29000×24=700800;
分:700800×60=42048000;
秒:42048000×60=2522880000。
冰心說,人的一生如果活80歲,就由這十位數的秒組成。那麼現在你已經提取了許多時日,在你生命庫存中的秒數也許隻剩下九位數、八位數,甚至更少。我不敢斷定你是否功成名就,但我敢說,很多人並沒有這樣給自己算過賬,沒有哪一位能準確無誤地把自己過了幾位數說出來。很多人在買東西的時候,在消費的時候,在經營店鋪的時候,把賬算得很細,幾元幾角幾分,可人生也是經營,為什麼我們不認真地算一算人生這筆賬呢?
一個人的一生說長也長,說短也短。其實一個人的一生就是由五個階段構成:25歲之前是求學探索階段;25~30歲要了解你想做什麼,進入相關行業開始創業;在30~35歲之間,是創業的關鍵時期;35~50歲是大發展大收獲階段;50歲以後則是休息階段。做這樣的劃分也是有它的道理的。聖人有雲:“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也有人說一個人如果在30歲之前還未有所成就,那麼以後就很難有所成就了。
同時,要使目標能夠實現,就必須將目標分解量化為具體的行動計劃,使自己知道現在應該為目標做什麼,使目標有現實的行動基礎,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長遠目標和近期目標。
把目標量化分解為具體的行動計劃,一向采用“逆推法”,即先確定長遠的目標,然後將長遠目標分解成為一個個小的近期目標,由高級到低級層層分解,再根據時限,由將來逆推至現在,明確自己現在應該做什麼:
即時行動←更小的目標←近期目標←長遠目標
用“逆推法”分解量化目標為具體行動計劃的過程,與實現目標的過程正好相反。分解量化長遠目標的過程是逆時針,由將來倒推至現在。實現目標的過程是順時推進,由現在到將來。
這個過程可以這樣進行:
先根據總目標實現的條件,將人生總目標分解為幾個5至10年的長遠目標,再根據長遠目標的實現條件,將其分解為若幹個2至4年的中期目標,再繼續將其分解為若幹個6個月至1年的近期目標,進而將每一個近期目標分解成月目標,月目標量化分解為若幹個周目標,周目標變成若幹個日目標,最後,依次具體化為現在應該去幹什麼。
對於我們的人生來說,長遠的發展目標其實是由一個個短期的發展目標連綴而成的。隻有把每一個近期的目標落實到實處,那麼才會與你未來的願望、夢想聯係在一起。
2.出發前,校準你的“指南針”
人才放錯了位置就是垃圾。但為什麼總有那麼多的人找不到適合自己的位置呢?關鍵就在於沒有給自己製定一個恰當的目標和缺乏對自己未來的長遠的科學計劃。沒有明亮的眼睛,你麵前隻能是一片漆黑。
美國心理學家阿特金森認為,人們在執行任務、追求成功時,一般有兩種心理傾向:第一種傾向是追求成功;第二種傾向是回避失敗。這就是成就動機的兩種表現形式。
影響成就動機的誤區來自目標,目標是一種需要恰當地選擇的方向。假如你的一個目標發生了問題,應當更換另一個目標,這樣才能重新確定自己的強項。有些人把職業與目標和事業混為一談,以為有了職業,就有了目標和事業。但職業不等於目標,有了職業,不等於事業的成功。要成就一番事業,還應在頭腦中有個明晰而具體的目標。這個目標便是你要達到的境地和標準,它具有動力作用,能促使你為之奮鬥。
有些人雖然知道要有奮鬥目標,但往往目標太多,朝秦暮楚,搖擺不定,關鍵是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隨大流,跟著感覺走,這些人的悲哀在於喪失了對生命的主動權。
審視目標的原則在於是否符合自身的能力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因為社會的發展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隻有你的目標與社會需要的一致性越高,自身潛能的發掘才越充分,脫離社會需求而談個人成功,無疑將是水中撈月一場空。
選擇目標最忌目標太多舉棋不定。哪兒都是目標,哪兒就都沒有目標。正如古羅馬的小塞涅卡所說:“如果一個人不知道他要駛向哪個碼頭,那麼任何風都不是順風。”
人們往往缺乏對自我的正確認識,對未來的目標期望值太多且偏高。社會心理學研究發現,人對某一事物的內心期望值越高,心理上的情緒衝突就越大。一般而言,在期望值一定的情況下,內心期望值越高,其情緒指數越低,人就越容易灰心喪氣、情緒低落;反之,情緒指數越高,人就越容易精神振奮、情緒高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