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據說,偉大的所羅門王有一天晚上做了一個夢。一位先聖在夢裏告訴他一句話,這句話涵蓋了人類的所有智慧,讓他高興的時候不會忘乎所以,憂傷的時候能夠自拔,始終保持勤勉,兢兢業業。但是,醒來後卻怎麼也想不起那句話來,於是他召來了最有智慧的幾位老臣,向他們說了那個夢,要他們把那句話想出來。並拿出一顆大鑽戒,說:
“如果想出那句話來,就把它鐫刻在戒麵。我要把這顆戒指天天戴在手上。”
一個星期後,幾位老臣來送還鑽戒。戒麵上已刻上了一句簡單的話:
“這也會過去。”
時間像是海綿,要靠一點一點的擠;時間更像邊角料,要學會合理利用,一點一滴的累計,這樣才會得到長長的時間。
那時傑克大約隻有14歲,年幼疏忽,對於卡爾·華爾德先生那天告訴他的一個真理,未加注意,但後來回想起來真是至理名言,爾後他就從中得到了不可限量的益處。
卡爾·華爾德是他的鋼琴教師。有一天,給他教課的時候,忽然問他,每天要花多少時間練琴。他說大約三四個小時。
“你每次練習,時間都很長嗎?”
“我想這樣才好。”傑克說。
“不,不要這樣。”他說,“你將來長大以後,每天不會有長時間空閑的。你可以養成習慣,一有空閑就幾分鍾幾分鍾地練習。比如在你上學以前,或在午飯以後,或在休息餘暇,五分、十分鍾地去練習。把小的練習時間分散在一天裏麵,如此,彈鋼琴就成了你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了。”
當他在哥倫比亞大學教書的時候,他想兼職從事創作。可是上課、看卷子、開會等事情把他白天晚上的時間完全占滿了。差不多有兩個年頭他一字未動,他的借口是沒有時間,這時,他才想起了卡爾·華爾德先生告訴他的話。
到了下一個星期,他開始行動,隻要有五分鍾的空閑時間,他就坐下來寫一百字或短短幾行。
出乎他的意料,在那個星期的終了,他竟積累有相當的稿子了。
後來他用同樣的方法積少成多,創作長篇小說。他的授課任務雖然十分繁重,但是每天仍有許多可供利用的短短餘閑。他同時還練習鋼琴。他發現每天小小的間歇時間,足夠他從事創作與彈琴兩項工作。
利用短時間,其中有一個訣竅,你要把工作進行得迅速。事前思想上要有所準備,到了工作時間來臨的時候,立即把心神集中在工作上。
卡爾·華爾德先生對於傑克的一生有極其重大的影響。由於他,傑克發現了如果能毫不拖延地充分利用極短的時間,就能積少成多地供給你所需要的長時間。
向時間要效益,合理利用時間就是與時間爭奪寶貴的生命。“忙裏偷閑”,會這樣做的人,才是會生活的人。
這三個故事說的都是時間。時間一去不返,不管你高興還是憂傷。
沒有時間,生命就無法衡量,也無法計算;沒有時間,一切曆史都失去了意義,一切生命失去了風采,惜時,也就是在珍惜自己的生命。
做事會算計的人,更應該珍惜時間,而不會想當然地認為:“反正以後有的是時間,這些以後再辦吧!”做事會算計不是讓你浪費時間,應該把“算計”用在別的地方,省出更多的時間,來做更多的事。
10.做事不要咄咄逼人
做事會算計的人雖然懂得求助於別人。但是,很多人總是把事情交付給對方後,還頤指氣使,生怕別人出錯,總之就是一萬個不放心。這樣,對方的心裏總是不舒服,在這種情況下做事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或許是社會風氣使然,我們常常看見一些人事無大小,都充滿了咄咄逼人的態度。有一位朋友就是習慣於這種咄咄逼人的做法。他還誇說是他的“個性”呢,然而這種“個性”十分令人懷疑。
拿最小的事情來說,比如他打電話來托朋友買兩張戲票:
“請你替我買兩張戲票好嗎?”
“好的。”
“遲了恐怕買不到了。”
“好的,我等一會兒就派人去排隊,你放心好了。”
“我認為你還是快點去好,其實你大可由後門進去買票的,我就看見許多人從後門進去,不必排隊太久。”
他又繼續說:“其實你大可看情形不排隊而去找戲院經理的,你和他不是很熟嗎?就說是你自己要看就行了,相信他不至於不給麵子吧!”
如有這樣的朋友向你說過這類話,你聽了有什麼感覺?很受用麼,還是很不舒服?向你托辦一件事情,還要教你如何如何,請注意,教你如何如何隻是為了達到他的目的,而不是為了你!
我們自己有時也會犯這類咄咄逼人的毛病,不是嗎?如果是這樣,請即日起糾正過來吧。
現在有許多人為了掩飾自己的缺點,喜歡把缺點稱為“個性”。日子久了,連自己也認為真的是“個性使然”了。但在人際關係上,個性並沒有什麼地位,缺點就更沒有地位了。除非別人遷就你而已,但別人有什麼必要的理由來遷就你,那就大有疑問。
一位心理學家說:“犧牲別人去做一件有利自己的事已經不妥當了,硬把這件事當做對別人的一種慷慨施與,就是不可饒恕的自欺欺人行為,到頭來必定失敗。”
正如愛因斯坦所說的,人,是一種計算的動物。當你聽到對方的話之後,你會本能地判斷這些話的價值,但每個人的判斷標準不同,方式不同,大致上有下列三種“類型”:
(1)從利害、得失加以判斷(算賬型)。
(2)從人情、道德加以判斷(感情型)。
(3)從理論上加以判斷(理智型)。
自然,有些人對一件事的判斷是三種類型兼用,也有些人對一件事分別用不同的方式去判斷它的價值。比如有人托你做一件事,你用(1)的方法去判斷,發現此事對你有損無益;但接著又用(2)的方式去判斷,你會覺得和對方一片深厚感情,就算自己吃虧一些,也替他做了吧;最後你或許會用理智的觀點去判斷一下,覺得“照辦”雖然吃虧,但比起不照辦會損害彼此的感情,衡量比較之下,為顧全大體,你還是“照辦”了。
隻要將心比心,換一個立場去考慮,既然別人有求於我時,我要有這麼多的顧慮,那麼自己有求於別人時,就不能不替別人考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