牆頭累累柿子黃①,人家秋獲爭登場②。
長碓搗珠照地光③,大甑炊玉連村香④。
萬人牆進輸官倉⑤,倉吏炙冷不暇嚐⑥。
訖事散去喜若狂⑦,醉臥相枕官道傍⑧。
數年斯民厄凶荒⑨,轉徙溝壑瑾相望⑩。
縣吏亭長如餓狼,婦女怖死兒童僵。
豈知皇天賜豐穰,畝收一鍾富萬箱。
我願鄰曲謹蓋藏,縮衣節食勤耕桑。
追思食不厭糟糠,勿使水旱憂堯湯。
【題解】
此詩作於寧宗慶元四年(1198)秋天,陸遊74歲,在山陰三山別業。長期農村生活,使詩人非常關心農民和農事,體察農民的喜怒哀樂。詩人以十分欣喜的心情,描寫秋獲情景,為農民的豐收而慶幸。但詩歌重心不在這裏,而在告誡農民,應該居安思危。中間以六個句子回顧荒年景象,正是出於這樣的目的。
【注釋】
①累累:果實多而下垂的樣子。②登場:將收割的稻運到打穀場上。③碓(duì):搗米的器具。珠:比喻米。④甑(zēng):蒸飯的器具。炊玉:燒飯。玉,指去了糠的白米。⑤牆進:成排成排進去,形容人多。《左傳·哀公四年》:“如牆而進。”輸:交納。⑥炙(zhì):紅燒肉。暇(xiá):空閑。⑦訖事:此處指繳完官租。⑧官道:相當於現在的國道。⑨斯民:指農民。斯:此,這些。厄(è)凶荒:為凶年饑荒所困。⑩轉徙:轉輾遷徙。溝壑(hè):溪穀。瑾(jǐn):餓死的人。亭長:漢製十裏為一亭,設亭長。亭為區域行政單位。豐穰(ráng):豐收。穰,莊稼豐收。鍾:古代量器,六斛四鬥為一鍾。鄰曲:鄰舍。謹蓋藏:小心收藏。不厭糟糠:連酒糟和米糠都難飽。憂堯湯:使當今皇上擔憂。堯,陶唐氏,名放勳,史稱唐堯,傳說中父係氏族社會後期部落聯盟領袖。湯,成湯,商朝的建立者。堯湯,此處借指宋寧宗。《漢書·食貨誌》:“堯禹有九年之水,湯有七年之旱,而罔亡捐瘠者,以蓄積多而備先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