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浸稽天日沸騰①,九州人死若丘陵②。
一朝財得居平土③,峻宇雕牆已遽興④。
【題解】
夏書,《尚書》組成部分之一。相傳是記載夏代史事之書。此詩作於寧宗嘉泰二年(1202)夏天,陸遊78歲,在山陰三山別業。詩人多讀書誌感之作,如《讀易》、《讀經》、《讀老子》、《讀道書》等等。或撫今追昔,或借古喻今,或托古諷今,大都針對現實而發。此詩乃詩人讀了《夏書》中“峻宇雕牆”一節,馬上聯想起“巨浸稽天”、“日沸騰”、“居平土”等典故,於是自然地聯綴成章,表達對社會現實的看法。就表層看,是借曆史來諷刺最高統治者的腐朽生活,而就深層看,是希望統治者具有憂患意識,勵精圖治,不忘民眾,不忘恢複。措辭激烈,感情誠摯。
【注釋】
①巨浸稽天:大水接天。《尚書·堯典》:“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咎。”《莊子·逍遙遊》:“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熱。”日沸騰:《淮南子·本經訓》:“堯之時,十日並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②九州:古代中國所劃分的九個地理區域,曆代說法不一,此處指代全中國。若丘陵:形容死屍堆積起來像低矮山丘。③財:同“才”。居平土:《孟子·滕文公》:“禹掘地而注入海,驅蛇龍而放之菹,然後人得平土而居之。”④峻宇雕牆:高大的房屋和雕飾的牆壁。《偽古文尚書·夏書·五子之歌》:“內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牆,有一於此,未或不亡。”遽(jù):驟然,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