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最難一死,有生必有死,衰老和死亡雖然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卻是可以延緩的。《周易》陰陽消長理論提供了生命是一個陰陽消長盛衰變化的過程,太極生命鍾蘊藏著衰老和抗衰老的奧秘,弘揚這一理論,將對抗衰老打開新的突破口。
第一節 現代衰老機製
衰老的理論有300多種,有生必有死,任何人都逃脫不了死亡的來臨。衰老死亡是生命進化過程中早已安排好的固定程序,是一種循序漸進的全麵的演變過程。當然,由於某種原因,也可能發生突變性驟衰。
一、壽命鍾說
此說認為衰老是種係生命的固定程序安排好了的,這叫“生命鍾”。就是在受精卵受精的瞬間,也即生命發生的一刹那間編好了的生命密碼——生命鍾,是種係進化的結果,個體無能力控製。盡管個體的壽命可有長短,但絕不能超出種係壽命的上限。也就是說不同種類的動物有不同的“天壽”。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衰老從受精卵就已經開始,人一生下來就已經開始衰老了,因此認為衰老是與生命同時進行的。另一種觀點則認為衰老是在生長停止後才開始的。
人體大約由60萬億個細胞構成,細胞是生命的最基本單位。衰老發生於細胞內,說明衰老是一種全麵性的大幅度的緩慢演進過程,而不是局部發生的。衰老發生於細胞核的染色體上,因此可以通過攜帶信息的遺傳基因固定下來。為了證實衰老發生於細胞內,科學家們用液氮把細胞冷凍(零下200℃)後,細胞則能保持青春。因此,有人設想采用冷凍和降溫的方法來延緩生命。另外,有的生物學家把長壽鼠的細胞核移植到短壽鼠的細胞核內,短壽鼠竟能延長壽命,這都說明衰老很可能是受細胞核內的壽命鍾所控製。
(一)細胞分裂次數說
1961年,美國海弗利克(Hayflick)從人胚肺二倍體成纖維細胞的實驗中發現,細胞分裂的極限為50次,分裂周期為2.4年(即每2.4年分裂一代),稱為海氏極限,海氏認為至成人時已分裂40代,到70歲時正接近50代。他們取出老年人的細胞,分裂20次便死亡了,說明人的壽命取決於細胞分裂的速度及周期。巴西的醫學家們用綿羊胚胎細胞治療衰老,之所以失敗,是因為無力改變細胞分裂的極限。可見細胞核的壽齡是固定的,它存在著自己的時控係統,人類現在還無法闖入這個禁區。
但目前在這方麵的研究,國外已傳來佳音。如東京大學醫學教授多田富雄,對細胞分裂的研究,現在已突破海弗利克極限。他觀察到正常人體細胞近乎無限地反複分裂,超過極限仍分裂長達七年之久,海弗利克的學說已不能說是人衰老的定論。副教授昭立玄也有一直分裂達八年之久的魚鰭部細胞(沈掌等編。《人體秘事》,北京長虹出版社,1989),如此看來,海弗利克極限並非絕對,人體長壽是存在著希望的。
人類壽命上限的計算方法為:細胞分裂次數(50)×細胞分裂周期(2.5)=人的壽命上限(120歲)。
目前基克伍德(Jirkwood)等對海氏極限提出質疑,他們發現在人的二倍體成纖維細胞群中,有一種特殊細胞以一定的概率出現,能影響海氏極限,這種轉化了的“不死細胞”並能不斷增加,但遺憾的是常被人體免疫細胞破壞掉。為什麼人體免疫係統要消滅這些能改變細胞分裂極限的細胞?目前還是一個謎。
(二)生長期長短說
生物學家浦風氏(Buffon)提出哺乳動物壽命取決於生長期的長短,壽命為生長期的5—7倍,人類生長期約20—25歲,人的壽限應為100—175歲。
(三)性成熟期長短說
有的學者認為壽命與性成熟期的長短有關,哺乳動物的最高壽限為其性成熟期的8—10倍。計算方法為:人的性成熟期(14—15歲)×8—10=112—150歲。
(四)變易係數說
蘇聯·阿列克賽·日爾蒙斯基,1983年提出自然界演化間隔的變異係數(宇宙變易係數)為15.15,每11年人生要發生一次大變異,故以11年×15.15=167(歲)為人類的壽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