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氣功之鄉,自古以來,中華民族皆曉之以養生,賴之以長壽。經過幾千年的實踐,中國的氣功已經積累了豐富的養生延壽經驗。尤其中國氣功借鑒了儒、道、佛的修持而更富深度,至今五千年來,已成為中國人民養生的傳家寶。
氣功是東方人的養生特點,《周易》是東方哲理的代表,《黃帝內經》是東方醫理的經典。中國古代氣功的重要特色是融入了《易經》的哲理和《黃帝內經》的醫理而愈加富於特色,從而使東方氣功更加顯示了她不朽的魅力。
《周易》是一部多種學科的綜合巨著,對哲學、思想史、宗教、文學史、科技史、醫學史等,都產生過巨大影響。《周易》又似一顆多棱角的寶石,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放射出它的光彩。在攝生學方麵,《周易》亦蘊含著東方養生方法的根蒂。易理對攝生學有著重大的指導意義。
第一節 《周易》與儒、道、佛家養生觀
養生學是一門很複雜的學問,國外學者蒲豐提出哺乳動物的個體壽命為生長期的5—7倍,人體發育期為25年,那麼人的自然壽命應為125—175歲。人類壽命的最高紀錄是英國弗姆·卡恩,活了209歲。因此人類的攝生是大有潛力可挖的,如能掌握科學的攝生方法,人類的壽命是完全可以長命百歲的。然而現代人的壽命卻遠遠不如古人,《素問·上古天真論》說:“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 ,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具,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禦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 ,故半百而衰也。”可見養生是非常必要的,我們的養生觀,當然應是為了增強體質,提高工作效率,以推動生產力,決不是單純的為了延年益壽。
一、《周易》與儒、道、佛家運動觀
《周易》養生的總宗旨主張“生命在於運動”,如《易·係辭》曰:“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周易》乾卦和坤卦,一主陽動,一主陰靜,成為了中國養生的兩大原則,對儒家、道家及佛家的養生觀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動與靜、剛與柔是一對立統一體,乾卦雖主動,但也有靜的一麵,坤卦雖主靜,也有動的用事,因此乾坤二卦是動靜有時的,如《易·係辭》說:“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是以廣生焉。”即言天地萬物是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靜相間的。養生的原則也應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剛柔相濟,總之要運動變化才有生氣。正如《易·係辭》所言“生生之謂易。”運動對生命所產生的效應正所謂“戶樞不蠹,流水不腐”。儒家、道家都極為推崇《周易》的運動觀,並以之作為養生的宗旨。兩家都很注重導引,如《論語》孔子曰:“居必遷坐。”如《莊子·刻意》即有導引記載,其曰:“吹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此導引之士,養形之人。”《莊子·達生》曰:“養其氣,合其德。”道家的養生名家,道家始祖之一彭祖即是一位善於導引術之“仙人”,相傳活到近八百歲,而且擅長仿生導引。中醫學家華佗創造的五禽戲即為著名的仿生導引術,唐代大醫家孫思邈也很主張運動導引,他說:“每日必須調氣補瀉,按摩導引為佳。”(《備急千金要方·二十七卷·養性》)中醫兼道家葛洪的《抱樸子》、陶弘景的《養性延命錄》亦都有導引氣功的精辟論述。如陶弘景說:“人食畢當行步”。至於佛家的運動則是在靜功中出現的一種“觸動”,是靜中之動。儒、道、佛三家都提倡運動,無非方法不同而已。
二、《周易》與儒、道、佛家靜養觀
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靜是動中之靜,絕對的靜是不存在的。即使靜氣功也是外靜內動的,強調動的同時,應注意靜在養生中,是同樣重要的一麵。儒家、道家及佛家皆重視靜養,包括“心靜”及“體靜”兩個內容,尤其心靜被至為推崇。如《正統道藏》載《彭祖攝生養性論》曰:“真人常曰淡泊,不親狂落,而愚者,縱意未至損身已先,敗其神魂,傷其魄矣。悲矣!”儒家之祖孔子及弟子顏回主張“坐忘”。《孟子·盡心章 》也曰:“存其心,養其性。”道家老子、莊子奉行“清淨虛無”。如老子的《道德經》曰:“少思寡欲。”《黃帝內經》提出:“恬淡虛無”,“精神內守”,“禦神”,“守神”。佛家更以靜坐為法宗,如“坐禪”“定”“慧”等,都說明靜養在中國養生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總的宗旨是通過清靜、無欲(無欲主要指排除雜念,絕非消極厭世)產生一種心理—生理效應讓腦體皆獲得休整。方法包括靜坐、靜臥和靜立氣功,主要為內養功,包括坐禪、臥功及站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