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吳(新排序10)(1 / 1)

拚音:wú

繁體:吳

吳氏來源

1.上古時已有吳姓。一是舜的後代有封在虞的,因“虞”與“吳”音相近,故舜後有吳姓。一是顓頊帝時有吳權,其後亦有吳氏。一是少康帝時有神箭手吳賀,其後有吳姓。

2.出自姬姓,以國為氏,是黃帝軒轅氏的直係後裔。商時,黃帝的12世孫古公亶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太王有三子,其中小兒子季曆頗有才幹,生子姬昌,姬昌出世時,有聖瑞出現,所以太王就屬意姬昌接位。太王的大兒子太伯和二兒子仲雍知道了父王的意思是先傳位給季曆,再傳位給姬昌,就決定自動讓賢,便一起南下荊蠻(周人敵視楚國的稱呼)。太伯和仲雍給當時比較落後的江南帶去了中原先進的文化,被當地土著推舉為君長,號稱句吳。太伯死後,由仲雍繼位。周武王(姬昌為文王,其子姬發為武王)滅商後,仲雍的3世孫周章為諸侯,國號改稱吳,並追封太伯為吳伯。至仲雍的第19世孫壽夢稱王,建都今江蘇吳縣。壽夢的第四子季紮本該繼承王位,但他避而不受,逃到延陵以耕田為生。此後吳王壽夢的後裔分為兩支:一支在政治上發展,出現了吳王闔閭,吳王夫差等著名國君;另一支則是季紮及其後裔獨立發展,人丁繁衍眾多,構成了當今吳姓的絕大部分。吳國被越國所滅後,其子孫便以國為氏,稱吳氏。

3.相傳為上古顓頊帝(高陽氏)時吳權的後代。

4.夏氏國王少康時有吳賀,其後為吳氏。

吳氏遷徙分布

古代的吳國,位置是在現今江蘇省無錫縣一帶,此地也是吳姓發源地。

周初,是泰伯的封地。至十九世孫壽夢的時候開始稱王,國勢也日益強大,國境一直延伸到今浙江省的嘉湖一帶。與此同時,吳姓首先向北臨近的齊、魯之間迅速遷徙繁衍。這一帶的吳姓,多為壽夢第四子季劄之後。

其後遷入河南、安徽等省境。

宋元時期,吳姓已遍布全國。

明清時期,吳姓的分布更為廣泛,自上古保持世係傳承不亂,代有顯貴的世家大族幾乎絕跡。這時期吳姓望族大都由唐宋時期的單家發展而來,並從地區分布上呈同姓異宗交叉分布,吳姓的遷徙多是由於戰亂、災荒、析居、任官、政府組織移民等諸多原因引起的。

自公元前473年吳國滅亡至今兩千餘年,吳姓子孫不僅在祖國內陸往複遷徙,而且還遠播國外。早期吳姓主要遷往鄰國越南、日本、朝鮮,後來又陸續遷往南洋諸島繁衍生息。

近代由於西方列強入侵,中國國門被打開,中西經濟文化的往來加強,一部分吳姓子孫遠遷歐美各國。而今隨著全球一體化的浪潮,吳姓子孫已遍布全球。

吳氏曆史名人

吳道子:唐代著名畫家。被後人奉為“畫聖”。其畫線條遒勁雄放,變化豐富,一變古來沿襲的高古遊絲描的細筆,發展了線描的藝術方法,故表現出來的物象富有運動感、節奏感,被人們稱為“吳帶當風”。

吳承恩:明朝小說家。著有《西遊記》傳世。

吳起:戰國時著名軍事家。衛國人。初為魯將,繼為魏將,後奔楚國,任令尹,主持變法,後被殺。

吳廣:秦末農民起義領袖。公元前209年與陳勝發動戍卒九百人起義,建立張楚政權。後為部將田臧假借陳勝命令殺害。

吳敬梓:清代人,以小說《儒林外史》而著稱的傑出諷刺作家。

吳昌碩:清代著名的篆刻家、書畫家。工詩,善書法,尤精篆刻。

吳其濬:清代著名政治家、科學家。著有被譽為19世紀中國重要的植物學著作《植物名實圖考長編》22卷和《植物名實圖考》38卷。

吳道子

吳氏起名規則

1.吳(Wu),首字最好不用零聲字母或拚音是y、w開頭的字。雙字名應避免全用u韻母或陽平調的字。

2.最好不全用上下結構的字。注意名的意義與“吳”字的同音字“無”的“沒有”的含義相連不要產生不佳的歧義。

3.起名示例:吳政哲、吳彤錦、吳虹潔、吳承栓、吳美慧、吳玫熹、吳迂、吳幸圃、吳俏君、吳馥見、吳濘妍、吳若生、吳品熹、吳孟倍、吳蕎妤、吳炫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