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楊(新排序6)(1 / 2)

拚音:yáng

繁體:楊

楊氏來源

1.出自姬姓。周成王封弟弟叔虞於唐,人稱唐叔虞。唐叔虞的兒子燮繼位後,因唐地有晉水,就改稱晉侯。周宣王之子尚父,幽王時被封為楊侯,春秋時晉國滅楊,楊成為晉國羊舌肸的封地。晉武公(燮的第10世孫)時封次子伯僑於楊,稱楊侯,是為楊姓人的受姓始祖。伯僑之孫突食采於羊舌,為羊舌大夫,是為羊舌氏。突之孫肸,字叔向,又稱叔肸,因戴晉有功,被分封於楊氏邑,其子伯石以邑名為氏,稱楊氏。公元前514年,晉滅羊舌氏,伯石有子逃往華山仙穀,遂居華陰,稱為楊氏,史稱楊氏正宗。

2.出自賜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貴州的僚族分支)後,賜當地少數民族為趙、張、楊、李等姓。

3.出自他姓改楊姓。如福建林姓遷居廣東梅州後改姓楊。《北史》載,楊義臣本姓尉遲,後改楊氏。

4.出自他族改姓。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施行漢化,有代北三字姓莫胡盧氏改為楊氏。

5.以封地為姓。周武王之子(姓姬)叔虞,字子於。周滅唐(今山西翼城西)後,把唐封地給他,並賞給他懷姓九宗。叔虞(又稱唐叔)的兒子燮繼位以後,因唐地南臨晉水,就改稱晉侯。這樣,叔虞就成了周代晉國的始祖。叔虞的後裔有封於楊者。春秋時滅於晉國,成了晉國大夫羊舌肸的封地,被封於楊地者的後代就用封地名“楊”作為姓氏。

楊氏遷徙分布

楊姓的發源地,是在今山西省境內,後為晉所滅,其子孫因避亂,遠在春秋戰國(前770—前221年)時期就有個別楊姓人自山西遷至江蘇和安徽省境內,散布於長江中下遊地區。

至秦漢之際,有的遷居河內,有的遷居馮翊(今陝西大荔)。楊姓為晉所滅後,便向西發展繁衍,其先遷入陝西,後遷入山西省汾水中遊的霍縣一帶,而後繁衍至今河南境。

至漢時楊姓已廣泛分布於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楊姓入川也於此時,多由湖北、陝西遷去。早在春秋戰國之時,已有楊氏族人遷入江漢地區(今湖北潛江一帶),後因楚國勢力不斷加強,迫使他們再向東南遷至江西。與此同時,又有楊氏族人自山西遷至江蘇和安徽,散布於長江中下遊地區。

晉唐這一時期,是楊姓在南北方繁衍的重要時期,由於西晉末年“永嘉之亂”和唐玄宗時的“安史之亂”,及宋代的“靖康之亂”,中原社會動蕩,許多楊姓子孫為了避亂,大舉南遷,其中以福建為遷播中心。隋唐後便逐步向今河北、山東、內蒙、安徽、湖南、浙東、福建、廣東、四川、貴州雲南、廣西等地發展。

至宋代起,楊姓已廣布江南廣大地區。南宋初有大商人楊垢,隨康王南渡,自河南定居寶山白沙,“潛心經商,誠一無偽,商民共信,聚集成市”。宋末,楊榮從上虞遷至上海;另支楊氏,與鍾王李三姓被流配到奉賢濱海地區;元代,渤海濱州人楊乘、嘉靖進士楊道亨的先人,相繼自杭州和河南遷入青浦;元末,錢塘楊璃遷南彙下沙;著名詩人諸暨楊維楨避亂華亭天馬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