拚音:hé
繁體:何
何氏來源
1.出自姬姓,為周文王之後。相傳黃帝是少典之子,本姓公孫,因居於姬水之濱,故而改為姬姓,其後裔後稷被周人尊為始祖。後周成王(周文王之子)弟唐叔虞裔孫韓王安為秦所滅,子孫避難逃亡到江淮一帶,當地人因“韓”、“何”音不分,後誤寫為何,子孫沿用。
2.唐代的“昭武九姓”之一有何氏。隋唐西域阿姆河、錫爾河流域各氏族統稱為“昭武九姓”,即康、史、安、曹、石、米、何、火尋和戊地。
3.出自冒姓或賜姓。如漢時有叫何苗的,其本姓朱,冒姓何。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鮮卑複姓賀拔氏為單姓何氏。五代吐穀渾亦有何氏,吐穀渾亦作吐渾,為鮮卑的一支。元末吐蕃宣撫使鎖南之子銘入明,被朝廷賜姓何氏,其後也有以何為姓的。
4.以名為姓。《漢書·五行誌》載,西漢時有朱何苗者,以己名的第一個字為姓,改姓何名苗。他的子孫沿襲下去形成望族,成為何姓的另一支。
5.少數民族改姓何。據《五代史》載,唐時北方少數民族吐穀渾氏,其中有的改為姓何。
何氏遷徙分布
何姓發源應當在江淮流域的江蘇、安徽兩地,而這兩個地方及及鄰省山東、河南境內何姓人家也很多。其後,在山東的東海,安徽的廬江、合肥,河南的淮陽及四川的郫縣,何姓均為當地望族。
何姓在早期主要分布於江淮流域及江淮流域以北地區。
在兩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何姓由江淮遷入山東、河南、山西、陝西、四川等地,從而形成以我國北方為主要繁衍地帶的局麵。在這一時期,何姓逐漸繁衍壯大,且形成了廬江、陳郡、東海三大郡望,在政治上與文化上出現大量高官與名人,終使何姓成為名門望族,從而為他們以後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後由於“永嘉之亂”,何姓在晉代開始南遷,成為“入閩八姓”之一。
在隋唐時期,何姓在我國南北地區均得以巨大發展。尤其以南方各地繁衍為盛。在此時期,何姓族人在各個領域均出現了十分突出的人物,同時也顯示出其聰明才智。同時,何姓在唐朝中期再次大舉入遷福建,使何姓得以繼續發展。
宋元時期,何姓由於身處南方且南方經濟持續發展,從而也使其成為當時更大的望族,此間人才輩出,進士及第者不可勝數,忠義之士也屢屢出現,忠義愛國成為何姓當時的曆史特色。
但到了元朝,何姓有成就的文人逐漸增多,從而文名掩蔽了政聲,出現了何姓人一輩子不求聞達顯要的現象。
明清時代,何姓的發展自北向南大規模快速推進,且出現了不少鍾鳴鼎食之家和世代簪纓之族,出現了何姓文化興盛,專門人才眾多,涉及領域廣泛之現象,家族逐漸壯大,從而遍布於全國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