拚音:xiè
繁體:謝
謝氏來源
1.謝姓出自薑姓,是炎帝後裔申伯的後代。相傳炎帝居於薑水畔,便以薑為姓。至商代有後裔孤竹君的長子伯夷與叔齊一起投奔到周。到周後反對武王伐商,武王滅商後他們又逃到首陽山,因不食周栗而死,他們的後裔仍留在商朝。成王繼位後封伯夷的後裔為申侯,稱申伯,是申氏的始祖。厲王時娶申伯之女為妃,生字為宣王,宣王繼位後,封母舅申伯於謝國,後來這儀家失去了爵位,公元前668年楚國滅掉申國。其子孫按當時的習慣以新都之邑名為姓,稱謝氏。望出陳留、會稽,史稱謝氏正宗。
2.出自任姓,為黃帝之後。相傳黃帝之子25宗。得其姓者14人,為12姓,其中第7姓為任姓。任姓有10個小車,其中第一為謝國,因周宣王時使召公營謝邑,以賜申伯,蓋謝已失國,子孫亡散,以國為姓。
3.為他姓改謝姓。據《舊唐書不文苑傳》,衛州人謝偃之本為鮮卑族人,姓直勒氏,後改為謝氏。
謝氏遷徙分布
謝姓發源於河南,申被楚滅後,楚把謝姓人一部遷到淮河上、中遊一帶,後又把其中部分再遷到今湖北武當山東南的荊山,楚國亡後,謝姓一部南遷瀟水流域,一部入重慶涪陵
漢魏時期,原瀟水謝姓的謝夷吾發跡於會稽山陰(今浙江省紹興)一帶,後來,謝嫁女於孫權,使自己的家族變為皇親國戚;而中原的謝纘與其子孫均顯貴於曹魏。
兩晉南北朝時期,以陳郡陽夏(今河南省太康)謝衡為代表的謝姓人(謝纘後裔)從北方渡江南下,東山會稽派始祖謝衡遷會稽始寧,其子謝鯤遷豫章(今江西省南昌),謝鯤弟謝褒,因擔任會稽郯縣令而遷居郯縣(今浙江省嵊縣),這支謝姓顯貴於東晉南朝,僑居於江浙三吳,以謝安、謝石、謝玄、謝琰為代表,並且使得原分為南北的謝姓獲得了新的交流,同時陽夏還有一支謝姓遷康樂(今江西省萬載縣東),又有謝姓北上西遷至陝西馮翊郡,南遷居四川成都、彭水、雲南永昌一帶。
隋唐五代時期的謝姓在以前的基礎上又有了較大發展,其中謝夷吾和謝纘的後代都在東南沿海地區或中原一帶進一步繁衍播遷,唐僖宗時,謝衡後人中還有一支遷江西寧都。
宋時,有會稽山陰謝夷吾之後遷居福建長樂,以及嵊縣、上虞等地。至元明清時,南方各省的謝姓人,發展勢頭遠遠超過北方,並誕生了許多知名人物和著名家庭,江西寧都的謝新(謝衡後裔)隨文天祥收複梅州後,任梅州令,謝新之子謝天佑,定居梅州福鄉,成為謝姓在閩、粵之地的開基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