拚音:yún
繁體:雲
雲氏來源
1.出自妘姓,是黃帝的子孫顓頊的的代。顓頊後裔有祝融,是雲姓的始祖。祝融在帝嚳時為火正,就是管理用火的官員,被後世尊為神。祝融之後受封於鄆羅地,號為妘子,其後遂為妘氏。妘氏之後分別支庶,省去女旁而為雲姓。(古雲姓與雲姓不同。雲姓出自縉雲氏之後今合而為雲)。
2.以封國為姓。傳就,帝嚳時的火官祝融之後封於鄆國(今河北安陸縣,一就在湖北鄖縣),春秋時為楚國所滅。子孫以國為氏,後簡去邑旁成為雲氏。
3.少數民族改姓。代北複姓宥連氏、悉雲氏改為雲氏;北魏時鮮卑族是雲氏、牒雲氏均改姓雲,子孫亦稱雲氏。
雲氏遷徙分布
雲姓在大陸與台灣均未列如前一百大姓。雲姓起源於妘姓,後來又去“女”為“雲”姓。發展與演變:春秋時有諸侯國□國,又稱鄖國,後來被楚國所滅,後代子孫以國名為姓,共分出四個姓,“雲”,“鄖”,“芸”和“員”。另一支雲姓起源於南北朝民族大融合時期,當時,有鮮卑族代北牒雲氏族,隨北魏孝文帝南遷,定居洛陽,後代改姓“雲”姓。有關雲姓的來源,跟人類所賴以結束野蠻生活的火,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據《路史》載:“顓頊後妘姓之分有雲氏。”至於《姓氏考略》上所指的那位雲姓始祖縉雲氏,據考證則是比祝融更早的黃帝時之人,也是以官為氏。縉雲,是黃帝時的一種官名,黃帝以雲名官,分別管理一年四季之事,其中夏官的官名就叫做縉雲氏。當時掌管夏令事宜的縉雲氏,究竟是什麼人尚未知其詳,但是他的後代卻紛紛以縉雲兩個字為自己家族的姓氏,傳到後來,再省略為一個雲字,使得中國在5000年來,一直都有這個姓氏。雲姓後來遷往琅琊郡,並逐步發展成為當地望族。據《姓氏考略》記載:“縉雲氏之後,望出琅琊(今山東省東南部諳城、臨沂、膠南一帶),河南(今河南省洛陽市一帶)。”
雲氏曆史名人
雲景龍:字良遇。宋朝時許州(今河南省許昌)人。乾道中知慈州、蒞政嚴明,幽枉必達。興學勸農,謹身節用。強梗肅然,而又不為權勢所屈。人心順服,社會安定。後去官,祖餞者為之流淚。
雲海:宋末元初人,世居陝西省鞏昌府(從龍公墓碑上是平昌府)隴昌縣王琅琊郡(隴西縣今屬甘肅省)宋末進士,任陝西路總管(相當於專區長官),撫綏有方,兵民悅服。宋亡,不仕。為雲氏徙粵(今廣東省)瓊(今海南省)一世祖。
雲肇基:字從龍,號維山,雲海之子。宋末進士,於元朝至元十五年(1278年)為當朝征台,授予宣武將軍(正三品),湖廣邕州安撫使,至元十七年,(1280年)奉旨任瓊州安撫使,入瓊撫黎。從龍公與母苟氏來瓊,後代子孫稱為(粵、瓊)雲氏二世祖。
雲於熙:字時純,清代文昌(今海南省文昌市)人。少質魯,苦學。不喜舉業,麵海築一房屋,稱“觀瀾齋”,在齋中讀書吟詩,經常有人到那裏向他請教。他“讀書必求實踐,檢束身心常恐不及,設功過格逐教自警,又以‘戒欺求慊、存心養性’”。八字書紳為銘,家赤貧,嶽父贈以奩田,他焚券卻之。所著有《心性圖》。
雲誌達:號石田,瓊山(今海南省海口市瓊山區)人,由撥貢充教習,中乾隆壬午(1762年)副榜,任廣寧教諭,調欽州學正,升潮洲府教授。“居官持正不阿,士有屈抑者為伸理,其或不軌於正亦加痛懲,不少假借。”人以此畏而愛之。
雲崇維:字道樞,號定岸。清代水北都一圖人。雖家庭窮苦能泰然處之。俗多淫祀,歲時迎福耗財,他和諸弟把神象焚掉,破除迷信,此後邪氣漸息。他樂於辦公益事,也替鄉裏排解糾紛,當道要薦舉他為“孝廉方正”,他不肯接受。著有《除邪篇》、《儀禮雜著》等書,82歲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