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7章 韋(新排序68)(1 / 1)

拚音:Wéi

繁體:韋

韋氏來源

1.出自韓姓。相傳西漢初年功臣韓信被呂後所殺,蕭何暗中派人將韓信的兒子送往南粵躲避,韓信的兒子為了避仇,以“韓”字的半邊“韋”作為姓氏世代相傳下來。

2.出自彭姓。以國為姓。根據有關曆史文獻所載,夏朝中興少康當政時,封大彭氏的別孫於涿韋,涿韋國又稱韋國,商時稱韋伯,周襄王時始失國,遷居彭城,子孫以國為姓,稱韋氏。史稱韋氏正宗。這就是河南韋氏。由此可見,四千多年前韋氏和彭氏同出一祖。

3.是古代西北少數民族姓氏。據《漢書·西域傳》記載,漢代疏勒國亦有韋氏。

韋氏遷徙分布

韋姓的發源地當是今河南境內。依資料記載,其早期的播遷始於漢朝:漢楚王太傅韋孟徙居魯國鄒縣(今屬山東省);韋孟四世孫韋賢被封為扶陽節侯,又徙京兆杜陵,這樣一來,漢代韋姓已是分布於河南、山東、陝西、山西、河北等地。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韋姓人除避戰亂者有南遷情況外,大部於原籍繁衍生息,“京兆郡”即在此時產生了,成為以後韋姓分支的主要源頭。

隋唐時期,韋姓的繁衍仍以“京兆郡”即陝西一帶為盛,盛唐時韋姓名人如韋應物、韋莊皆出於“京兆”,另外,因韋姓顯赫之家多居於陝西長安縣,而設韋曲鎮,可見唐朝韋姓的主要居住地為陝西,同時,江蘇、四川、安徽等地有韋姓南遷於此。

從五代十國到宋元明清漫長的曆史發展中,韋姓人又有南遷者,但數量較之北方留居者仍為少數,基本上是一個典型的北方姓氏。

韋氏曆史名人

韋遐:初為韋方國(今陝西扶風縣)國君。周武王伐紂時,韋遐帶軍從征,滅商有功。西周建立後,周武王封韋為伯國,遷於故國地韋(今河南滑縣),稱“韋伯國”,國君韋遐,也隨之稱“韋伯遐”。約於西周末或春秋初,韋國亡,餘民遷居彭城(今江蘇徐州)”。

韋叟:晉陵(今江蘇省常州)人,南朝鎮軍將軍。善相術,初給還未做上皇帝的宋武帝劉裕看相,裕問其能否得州官。韋叟當眾人麵說可為州刺史,暗中又悄悄告訴宋武帝說:“君相貴不可言”。劉裕本來就有心造反,聽了這話當然心領神會,“若成,當為司馬”,後武帝舉事成,韋叟果然做了鎮軍將軍。

韋睿(442—520):字懷文,原籍京兆杜陵(今陝西省西安東南)人,曾祖時遷至襄陽。齊末為上庸太守,南朝梁武帝時任豫州刺史、雍州刺史、護軍將軍等職。因其多次率軍大敗北魏軍,被魏人稱為“韋虎”。宋時為右軍將軍、輔國將軍等職。指揮果斷,謀略過人。被譽為有光武、周瑜之風的名將。

韋昌輝:原名至正,廣西省桂平人,太平天國首領。韋昌輝出身於地主兼典當商家庭,後捐監生。因受官吏欺壓,接受馮雲山勸導,參加拜上帝會。獻出家產,開爐製械,積極準備起義。金田起義時,全家從征。任後護又副軍師,領右軍主將。太平軍攻克永安(今蒙山)後,被封北王、六千歲,後在與楊秀清爭權中,造成“天京事變”的慘劇,太平天國由此而衰,韋本人也被洪秀全處死,削其封號,貶稱“北孽”。

韋氏起名規則

1.韋(Wei),首字最好不用零聲字母或拚音是y、w開頭的字。雙字名應避免全用ei韻母或陽平調的字。

2.雙字名最好首字筆畫多而末字筆畫少,單字名最好用筆畫少的字。

3.起名示例:韋梓浚、韋革榮、韋漢臣、韋舒心、韋祖壽、韋蘇真、韋傑俊、韋春新、韋婷馨、韋姍姍、韋東辰、韋晨、韋麗雲、韋娟、韋路、韋永傑、韋美江

Tip:网页底部有简繁体切换,我们会帮您记住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