拚音:yú
繁體:於
於氏來源
1.出自姬姓,為周武王姬發的後代,以國為氏。據《新唐書·宰相世係表》所載,周武王克商後,大舉分封諸侯,其第兒子邘叔被封在邘國,即今河南省沁陽縣北部西萬鎮邘邰村,後來,邘叔的子孫就以國為氏,有的姓了邘;有的則去邑旁姓於,是為河南於氏,史稱於姓正宗。
2.據《路史》所載,東海(大致相當今山東東南及江蘇蘇北以東地帶)有於公裔孫,本為漢人,隨拓拔珪遷徙至代北(大致相當今山西代縣、繁峙、五台、原平一帶),為萬忸於氏(鮮卑複姓),魏孝文帝遷都洛陽進行漢化改革時,恢複為於姓。
3.為唐淳於氏避諱改姓。據《古今姓氏書辯證》等所載,淳於公子孫,以國名為氏。唐貞觀年間所定皇族七姓,有淳於氏。至唐憲宗李純時,為避諱(“純”“淳”同音),複姓淳於氏改為於氏。到了宋代,又有部分於姓恢複淳於姓。
於氏遷徙分布
追溯起來,的源流隻有一個,既黃帝後裔。作為於姓的發祥地,最早是在今河南省沁陽縣北部一帶,而且發源於此地的於姓,後來成了於姓家族主要的組成部分。大致上,曆代於姓主要是我國北方中原地區繁衍得最為昌盛。魏晉南北朝時,於姓才得以大舉南遷。至隋唐時,於姓在北方相繼形成了幾處大的望族,後經過漫長歲月不斷的繁衍遷徙,終成為我國的大姓之一。
據統計,曆代於姓是以今河南、山東、河北、黑龍江、山西、陝西、內蒙古、江蘇、安徽、新疆等十一個地區。可見曆史上於姓也是我國一個比較典型的北氏。
於氏曆史名人
於謙(1398—1457):浙江錢塘(今杭州)人,明朝大臣,成祖年間進士,曾曆任監察禦史、巡撫、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期間,平反冤案,賑濟災荒,頗得民心。英宗時,宦官王振專權,朝廷腐敗。蒙古瓦剌貴族也先率軍來犯,明軍出兵阻擊,全軍覆沒,英宗被俘,舉國上下為之震動。一些朝臣主張南逃避敵,於謙力排眾義,誓死保衛京師,並擁成王為帝(景帝)。後瓦剌軍破紫荊關直逼京師,他親自督戰,擊斃也先,大敗瓦剌軍。後官加少保,總督軍務。英宗被釋放後,於景泰八年發動“奪門之變”,奪回帝位。於謙被捕下獄,以“意欲謀逆”罪被叛處死刑,史稱“行路嗟歎,天下冤之”。憲宗成化時,於謙被複官並賜祭,葬於西湖三台山麓。
於謙
於慎行(1545—1607):明山東東阿人,字可遠,更字無垢。隆慶進士。萬曆初曆翰林院修撰,充日講官。因劾張居正奪情,引疾歸。後起官,曆侍講學士、禮部左右侍郎,累遷至禮部尚書。萬曆三十三年(1605),起掌詹事府,後二年兼東閣大學士,入閣,尋病卒。在史館以讀書為事,明習典製,貫通百家,與馮琦並為文學名臣。其詩文弘麗,一時推為大手筆。有《讀史漫錄》、《穀城山館詩文集》。
於氏起名規則
1.於(Yu),雙字名應避免全用u韻母或陽平調的字。首字最好不用零聲字母或拚音是y、w開頭的字。
2.雙字名最好首字筆畫多而末字筆畫少,單字名最好用筆畫少的字。注意名的意義與“於”字的“在”的含義相連不要產生不佳的歧義。
3.起名示例:於巍、於致遠、於多、於承世、於倩歡、於宸浩、於娜、於佩仟、於佳旦、於倩籟、於宗仟、於佳民、於克兵、於保磊、於嘉珺、於佩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