拚音:fú
繁體:伏
伏氏來源
1.出自風姓,世上古太昊年間伏羲氏的後裔。伏羲氏苗裔,有的用“伏”作為自己的姓氏,遂成伏姓。
2.賜為伏姓。北周時,有個人名叫侯植,武藝絕倫,跟隨魏孝武帝西遷,甚得寵幸,賜姓為侯伏氏。後來侯伏氏從孝文帝大破沙苑,又受賜姓為賀屯氏,因而侯植的後人形成侯伏氏和賀屯氏兩支。孝文帝建都洛陽後,兩支皆改為伏姓,賀屯氏改為賀姓。
伏氏遷徙分布
《元和姓纂》記載,伏氏望出太原、高陽、平昌。遠古時有位偉大的部落首領,叫伏羲,傳說八卦就是他所創。還有傳說他和女媧繁殖了子孫。伏羲生活的年代,稍晚於炎帝和黃帝。伏姓的始祖,就是伏羲。伏羲又稱作宓羲,宓和伏,在上古是同一字,有的古書說伏羲的後代,有姓宓的。先人中最出名的是:伏生,秦朝人,秦始皇建立秦朝後,為了天下人都聽他的,不想別的主意,就將讀書人活埋了,將書都燒了,就是焚書坑儒的故事。伏生就偷偷將一部上古典藉《尚書》臧在牆壁裏。漢朝建立後,又重用知識分子,伏生取出牆內的書,除損壞的部分,還剩二十多篇。那時有學問的人剩下沒幾個了,漢文帝就趕快派了人來向伏生求學,學習尚書,並傳抄這部經典。伏姓遷徙地涉及大江南北的古帝,後裔或支族的分布也是很廣泛的,理出個頭緒來,無疑是對伏姓子孫尋根有益的。同時,從其後裔的分布狀況中,亦可反轉過來省視其悠久的傳說史,從而進一步佐證伏羲氏是有其人的。此外,從伏姓(宓姓)的形成情況看,故裏天水在進入階級社會後,長期處在戎族居地,經濟、文化不如黃河中下遊,導致伏姓宗教未在天水地區形成,出現伏姓由東向西播遷的走向。這是與曆史發展的大趨勢相符合的。
伏氏曆史名人
伏恭:字叔齊,朗邪東武人(今山東諸城人)東漢明帝宰相。東漢光武帝建武年間,任劇縣令.常山太守等職,為官公正廉潔並以施惠政辦學校聞名。
伏滔:子玄度,東晉官員、學者。平昌安丘(現安丘西南)人。少有才學,遠近聞名。任參軍,封聞嘉縣侯,任永世縣令。後任參軍,並領華容縣令,任著作郎,專掌國史,並任本州大王。後遷官遊擊將軍,仍兼著作郎,死於任。
伏恒:南朝齊、梁官僚。子玄耀。平昌安丘人。幼傳父業,能言玄理。知名於世。任齊太學士博士,東陽郡丞,衛軍記室參軍等。任中書侍郎,任永陽內史,新安太守,在郡清廉,恪盡職守,郡民為其立祠歌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