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7章 阮(1 / 1)

拚音:ruǎn

繁體:阮

阮氏來源

1.以國為氏,是皋陶氏之後。商代有阮國,是商的諸侯國,汽笛在今甘肅省涇川縣境內。商末,西岐諸侯王姬昌滅阮國,原阮國王族相約以國名為姓,成為阮姓。後來,阮姓族人為避仇殺,分散到了各地。據《通誌·氏族略》所載:“阮氏,商之諸侯,國在岐渭之間。周文王侵阮徂共見於詩,子孫以國為氏。”

2.出自偃姓,亦屬皋陶之後。據傳,皋陶生於曲阜,偃姓,其後亦有人以阮為姓。

3.石姓有人改姓阮姓。據《南史》記載,東晉末期,有石姓人改姓阮姓。

阮氏遷徙分布

阮姓發源於甘肅涇川,曆周代至秦,逐漸向陝西、河南、山東、山西、河北等地播遷。

南北朝時,避亂江浙等地之阮姓依舊名人輩出,高官不斷。此間,阮姓因仕宦、避亂、升遷、謀生等原因逐漸在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地落籍,並有阮姓進入越南,如今仍是越南之大姓。

隋一統後,有南朝阮姓回遷北方。阮姓入閩始於唐朝,據《阮氏族譜》載,陳留郡阮安所於天祐四年(970)任邵武教諭,遷居綏安左街巷,為入閩始祖。

唐末五代時有阮姓入居四川、廣東。

北宋時,居於閩縣(今福建福州)一支阮姓北徙吳縣(今江蘇蘇州),南宋時此支阮氏出了阮姓曆史上唯一狀元——阮登炳。

明初,山西阮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被分遷於山東、河南、江蘇、安徽、湖北等地。明中葉後,有渡海赴台者。

清康乾後,有山東之阮姓闖關東到東北三省。

如今,阮姓在中國分布較廣,尤以浙江、福建、山東、湖北等省為多。

阮氏曆史名人

阮瑀(?—212):字符瑜,三國魏陳留人(今河南省陳留縣)。善於章表書記,與陳琳齊名,軍國書檄,多出自二人之手,爲建安七子之一。

阮籍(210—263):字嗣宗,阮瑀之子,三國時魏尉氏人,爲竹林七賢之一。有雋才,性放誕,好老莊而嗜酒,反名教,曠達不拘禮俗。因遭時多忌,故藉酒自廢,以避禍患。官至兵部校尉,人稱爲阮步兵。因有賢名,世稱爲大阮,與其侄阮鹹齊名。著有詠懷詩八十餘篇、達莊論、大人先生傳等。

阮鹹:字仲容,生卒年不詳,三國時魏國陳留尉氏(今河南開封東南)人,阮籍之侄。性任達不拘,長於音律。唐代流行的琴曲三峽流泉相傳爲他的作品。擅長彈奏直項琵琶。爲竹林七賢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