拚音:gāo
繁體:高
高氏來源
1.出自薑姓。相傳炎帝神農氏因居住在薑水,所以以薑為姓。傳至西周時,有叫子牙的,因輔佐周武王滅商有功,被封於齊有太公之稱,俗稱薑太公。傳至6世孫文公呂赤,有子受封於高邑,稱公子高。公子高的孫子傒在齊國為上卿時,迎立公子小白為君,就是齊桓公。
2.以王父字為氏。齊惠公的兒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其後裔世為高氏。
3.出自他族或他姓改姓。如魏時,鮮卑族有樓氏,後改高氏;高麗羽真氏,後有改高氏的;又北齊時重臣,高隆之,本姓徐,因其父與高歡交厚,遂改為高氏。
4.以“高”字開頭的兩個字的複姓,後有改單姓”高”為氏。譬如:高車氏、高堂氏、高陽氏、高陵氏等。
高氏遷徙分布
高氏的發源地雖說在今河南省境內,但自春秋以後的卻大都出自齊魯之地。戰國或秦時,高氏已自山東遷入今河北、遼寧省境。東漢時,有渤海王太守高洪定居渤海蓨(今河北省景縣)。
南北朝時,有渤海郡人高歡,曾在北魏執魏政達16年之久,死後,其兒子高洋便代東魏稱帝,為北齊。京兆高氏又有與北齊同祖,初居文安(今屬河北),後遷徙到京兆。吳丹陽太守高瑞,初居廣陵,其後遷至秣陵(今屬江蘇)。高氏大批南遷始於西晉末年“永嘉之亂”時。唐初,有高氏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辟漳州。唐僖宗時,有高鋼(河南高氏)因避“黃巢之亂”南遷入閩,為高姓入閩後的始祖。
在漢末時,又有一支高氏由隴西(今屬甘肅)南遷至滇中(今屬雲南),後成為白蠻大姓。宋紹聖元年間,高升太奪取大理段氏政權,自立為王,稱大中國。傳子高太明,於聖紹三年,又將王位還給段氏,仍封為中國公,世為大理宰相,控製大理國政權,被稱為高國主。其後裔曆經元、明、清數代均為雲南土司。中國曆史上,高姓稱帝王者14人,曾建立北齊、燕、荊南等政權。
高氏曆史名人
高漸離:戰國末年時燕人,擅長擊築,燕太子丹派荊軻謀刺秦王政(即秦始皇),到易水送行,他擊築,荊軻和歌。後因在築內暗藏鉛塊撲擊秦始皇,不中被殺。
高柴:今山東省人,春秋時齊國人。孔子品學兼優的七十二弟子之一。
高長恭:又名高孝瓘,他勇武善戰,常常大敗敵軍。是北齊大將,東魏大權臣、北齊奠基人、白手起家大英雄、風流大丞相高歡之孫。是北齊世宗文襄帝的第四子,封為蘭陵王。據《北齊書》講,他“貌柔心壯,音容兼美。”應是有英雄氣概之美男,是中國古代四大俊男(嵇康、周瑜、高長恭、楊華)之一。
高適:唐朝詩人,與岑參齊名,並稱為“高岑”。其“邊塞詩”以描寫邊塞風光、士兵生活、人民疾苦為內容。代表作有《燕歌行》。
高啟:元末明初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學識淵博,擅長詩賦,與楊基、張羽、徐賁並稱“吳中四士”,其著作被後人彙編為《高太史全集》。
高武:明嘉靖年間人,所傳針灸之術在我國醫學上占重要地位。
高翔:今江蘇揚州人,清代“揚州八怪”之一。擅長山水,畫梅風格疏秀,亦能畫像。
高鳳翰:清代膠州(今屬山東)人,著名書畫家。著有《湖海集》、《南阜集》、《歸雲集》等作品。
高鬥魁:清代鄞縣(今浙江寧波)人,以醫術精湛名噪一時,著有《醫學心法》、《四明醫案》、《吹毛篇》等醫學著作。
高氏起名規則
1.高(Gao),最好不用聲母是k、h的字為名,雙字名應避免全都用g聲母、ao韻母或陰平調的字。
2.最好不全用上下結構的字,注意名的意義與“高”的含義相連不要產生不佳的歧義。
3.起名示例:高莆閏、高琳晴、高暄植、高珠議、高珠栩、高偕椏、高阡育、高楸複、高琪現、高暖涯、高教筍、高楞雁、高詡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