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3章 管(1 / 1)

拚音:guǎn

繁體:管

管氏來源

1.來源於周文王的第三子。武王滅商以後建立了周朝,把叔鮮封在管,建立了管國,讓他與蔡叔度一起管理商朝遺民。武王死後,由年幼的成王即位,因為成王年紀太小,就由周公旦主持朝政。管叔和蔡叔認為周公旦的統治不利於周王朝,於是聯合發動了叛亂,很快就被周公旦平息。管叔於是被殺,管叔死後,他的後代就用以前他的封地名”管”作為姓氏。

2.來源於管仲。管仲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是周穆王的後代,後來在齊國作了宰相,幫助齊桓公治理國家。管仲的後代也姓管,稱為管氏。

管氏遷徙分布

管姓主源兩支,抑或文王之後,抑或穆王之後,兩支均自姬姓,有共同的血緣關係。在西周眾多諸侯國中,管國立國早,消亡亦早,管叔鮮被誅,其子孫風流雲散,到異地去棲生,時齊魯富庶,多數子孫播遷山東,亦有南徙安徽、江蘇北部和河南東部一帶者。

春秋時,管姓主要繁衍於山東。

西漢時,已有管姓在河南落籍。

東漢初年,有曾任山東副都軍務的管思藏自豫章之帶源徙居閩地寧陽招賢裏羊崗壩(今寧化水茜張坊村)。

三國時,北海郡朱虛(今山東省臨朐)人管寧,避居遼東三十多年,有子孫留居當地。

魏晉南北朝時期,因社會動蕩,管姓避亂有西去秦隴,南及瀟湘者。

南北朝時亦有管姓避居江南,隋末農民起義軍首領管崇即為晉陵郡(今江蘇省常州)人。

唐宋之際,管姓在江南繁衍日盛。

五代後唐年間,管思藏有後裔真郎,返徙江西帶源居住,後其子孫播衍閩、粵、贛各地。

元時,翰林學士管禕開基河南光山。

明初,有光山一支遷往新蔡。同時,管姓作為明朝山西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南、河北、山東、陝西、天津、江蘇、安徽等地。此際之管姓有渡海赴台,僑居海外者。另有山東之管姓闖關東謀生。

如今,管姓在全國分布甚廣,尤以江蘇、山東等省多此姓,二省管姓約占全國漢族管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三。

管氏曆史名人

管仲:名夷吾。春秋時期齊國人,和鮑叔牙是好朋友,他把鮑叔牙認為是自己的知音。後來經過鮑叔牙的推薦到了齊國任宰相,幫助齊桓公建立霸業,他執政四十餘年,實行了改革,使齊國不斷富強,使齊桓公成為五霸之首。著有《管子》86篇。

26管仲

管寧:三國時學者,北海郡朱虛人,遊學天下,學問很高。東漢末,黃巾起義,他逃避到遼東,聚眾講《詩》、《書》三十年之久。後歸故裏,魏文帝想讓他為太中大夫,他沒有答應。魏明帝讓他出來做光祿勳,他又沒有同意。著作有《姓氏論》。

管湛:宋代官吏,字定夫,龍泉人。僑居臨川。三遷至大理少卿,政績顯赫。著作有《定齋類稿》甲、乙集。

管絡:三國時魏國平原(今屬山東省)人,精通周易,善於占卜,相傳所占無不靈驗。管崇:晉陵郡(今江蘇省常州)人,隋末農民起義軍首領。大業九年(613年)率眾起義,並推劉元進為主,任尚書仆射,後戰死軍中。

管道升:元代著名女畫家。吳興人。被封為魏國夫人,也叫做管夫人。善於畫梅蘭竹,山水也畫得很好。她在書法上也很有成就,擅長於書寫行楷。

管珍:江蘇省武進人,清代畫家,字陽複,號鬆崖。乾隆年間翰林,官至漕運總督。工花鳥,得惲壽平真髓,尤善設色牡丹。有《鬆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