拚音:dīng
繁體:丁
丁氏來源
1.出自丁侯的後裔。丁侯為殷商諸侯。周武王討伐殷紂時丁侯因不從而被周所滅,其祖孫散居各地,部族仍以丁為氏。
2.出自薑姓,為薑太公的後裔,其始祖為薑伋,以諡號為姓氏。
3.為孫姓所改,是周文王的姬姓後裔。《江表傳》雲:“孫權因孫匡燒損茅芒,以乏軍用,別其族為丁氏。”所以,後世的丁姓中國人之中,特別是南方的丁姓人中,有一部分是周文王的姬姓後裔,因為孫氏傳自周文王第8子康叔。
4.出自子姓。春秋時宋國有大夫宋丁公,死後,其子孫以諡號為姓氏,稱丁氏。
5.曆史上的西域(今新疆大部分地區)人名中,最後一個字是“丁”的很多,進入中原漢化以後往往改姓丁。
6.出自於氏所改。據《楓窗小牘》所載:“宋有無賴子於慶,欲依丁謂,一老儒教其改姓丁,後果得意。”
丁氏遷徙分布
丁姓的支源眾多,但大致上,山東為其最早發源地,後在當地發展成為丁姓最大的濟陽郡望,山東丁姓亦是各地遷播的主源頭。
秦漢時期,丁姓聚居地主要在今山東、安徽、江蘇、河南境內,同時,河北、陝西、廣西、湖北、廣東等省也有少量丁姓人口落籍。
後漢、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丁姓仍以山東、河南為中心繁衍生息,另外,江西、安徽也有丁姓遷入者。
唐代,濟陽丁姓有入居福建者,並遷居泉州、廣東等地。
宋元時期,有江蘇人丁謂後人分居於崖州(今廣東省崖縣西北)和廣州。有丁允文、丁肇憲分別開基廣東潮州和梅州,被視為當地始祖。
清代,居於福建、廣東一帶的丁姓有移居台灣的,後徙居泰國、新加坡、美國等地。至此,從宋代以來散布全國各地的丁姓已日趨向世界各地延續其支脈。
今日丁姓以江蘇、福建、湖南、湖北、安徽、山東、江西、浙江、貴州、吉林、遼寧等省多此姓,上述十一省丁姓約占全國漢族丁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二。
丁氏曆史名人
丁度:祥符(今河南開封)人,北宋文字訓詁學家,官至端明殿學士。曾與李淑等刊修《韻略》,又刊修《廣韻》成《集韻》。
丁顗:祖籍恩州清河(今屬河北省)人,後遷居祥符,北宋著名藏書家,共搜集圖書至八千卷。
丁璉:番禺(今屬廣東省)人,北宋元豐年間進士,任朝議郎一職。
丁敬:浙江省錢塘(今杭州)人,清代篆刻家,喜好金石文字,善鑒別,工於詩、書、畫,尤精刻印,開創了“浙派”,被譽為“西泠八家”之首。
丁氏起名規則
1.丁(Ding),最好不用聲母是t、n、l的字為名,雙字名應避免全部使用d聲母、ing韻母和陰平調的字。
2.雙字名首字最好筆劃多而末字筆劃少,單字名最好用筆劃少的字。
3.起名示例:丁清萍、丁嘉誌、丁美凡、丁英晶、丁孟苗、丁智璿、丁萍浦、丁欣暢、丁延晴